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
《淮南子·主术训》说: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其治国主张的核心是 A. “民本” B. “重农” C. “仁政” D. “无为”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 【详解】 材料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国家...
文中指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强调道德才是立人之本,而财富只是其附属品。当一个人过分痴迷于追逐金钱,忽略了品行的修炼,就会导致“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即失去了根本,只追求表面的东西,最终会与民众争利,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真正的君子会时刻牢记品德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德行来引领民众。他们深知,...
管子对曰:“今君之籍取以正,万物之贾轻去其分,皆入于商贾,此中一国而二君二王也。故贾人乘其弊以守民之时,贫者失其财,是重贫也;农夫失其五谷,是重竭也。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蒸之所出,牺牲之所起...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
国家依赖农战而获得安全,君主依靠农战获得尊崇。人民不参加农战,那是因为君主喜欢空谈而选拔官员不按照法规办事。依法选用官员,国家就会得到治理;专心务农,国家就会富强。国家富强而得到治理,是称王天下的方法。所以说称王天下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专心做事。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翻译〗能够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宇宙人生...
有为与无为有所不为,然后有为,揭示了行动的智慧,无为并非消极,而是蓄力而行,适时而为。忧患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我们保持危机意识,防患未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仁德与统治道德高尚者居高位,仁德君主无敌于天下,强调了道德品质在领导地位中的核心价值,仁政才能赢得人心,奠定江山。仁政与...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