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凭借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忱与对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万玛加在青海大地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聚焦各族群众、关注民族文化、关心生态变化,几乎跑遍了青海的每一个角落,河湟谷地、三江源头、昆仑山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万玛加用文字与行动书写民族团结华章,采写编发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深入...
民族报道是新华社的重点报道领域。近年来,新华社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事业进步发展,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宣传报道,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
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23年,入选昆仑英才·教育教学人才;2018年,获得“感动青海人物”殊荣……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不仅是一名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学生口中的“杨妈妈”。 大通县有汉族、回族、土族等3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数十年...
在社区工作17年,张珍用心用情用力,坚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让辖区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各项工作中,以民族团结合力提振基层治理的强劲动力,构筑起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崭新画卷。
9月23日至25日,中卫市2024年“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启动,来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中央驻宁媒体及区市主流媒体记者通过实地走访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的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地,深入探寻中卫在铸牢中华民...
8月30日,记者沿着达日县蜿蜒的黄河一路西行,寻访70年来在查朗寺发生的民族团结进步佳话。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果洛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实行政教合一的部落制度,生活在这里的51个藏族部落,分别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统治。查朗寺始建于1895年,是达日县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寺院。1952...
2022年8月15日至17日,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纪念曲艺大师琶杰诞辰120周年暨第三次扎鲁特历史文... “清新喀喇沁·喜迎二十大”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启动仪式在内蒙古赤峰市举行 云天收夏色,翰墨共飘香。 2022年8月17日上午,由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中共喀喇沁旗委员会、喀喇沁旗人...
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46载光影筑梦——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二十 东德布(中)在电影放映现场。受访者本人供图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 烽 今年62岁的东德布,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一名普通的电影放映员。从业46年,他翻山越岭,足迹遍布都兰县香加乡、香日德镇、宗加镇、热水乡及...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在各族群众欢度春节、日喀则农事新年之际,玛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春节、日喀则农事新年为载体,积极开展精彩纷呈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桥梁和纽带,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共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