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违法行为并非指“民告官”,而是“越级诉讼”的问题,《大明律》同样有类似规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司法系统的正常运转,而并非阻止百姓告官。在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固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统治权威,进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划分。因此,“民告官”这种带有典型“以下犯上”特点的告...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民告官”不论有理无理先打一顿再说,原因是古代“民告官”本就有罪。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其实为“民告官”设有相当完备的制度,所谓的“民告官、先挨揍”其实只有百姓“越诉”时才会发生。例如《大清律例·诉讼》便规定,“凡军民诉讼,皆须自下而上陈...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或者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被认为侵犯其合法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的诉讼。由于诉讼双方在行政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因此行政诉讼也常常被俗称为“民告官”。其中,“民”指的是公民、法人或...
“民告官”是指行政诉讼,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在行政诉讼中,“民”指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官”则指的是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通过这种方式,个人或组织可以对政府...
1987年,温州市苍南县舥艚镇(今龙港市舥艚社区)村民包郑照由于房子被强拆,将县政府告上了法庭,1988年案件正式开庭。这起案件因其重要意义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例“民告官”案。 苍南县舥艚镇有一道建于南宋时期的拦潮海堤。由于海潮的外移和“文化大革命”之初的混乱,...
“民告官”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向法院起诉的行为。根据定义逐项分析:A. **行政诉讼行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原告为公民、法人或组织,符合“民告官”的特征。B. **民事诉讼行为**:民事诉讼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如合同、侵权等),不涉及行政机关作为被告,故排除...
[解析]在我国,行政诉讼被俗称为“民告官”。这里的“官”,即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其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并经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的组织,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并且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非行政...
十年后的今天,随着行政诉讼法的不断修订,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迅猛增长。如今的“民告官”只需要通过一纸诉状便可实现。但是,“告”不等于“告赢”。如果想打赢“民告官”的官司,必须瞄准文中所列的两大要素:一为程序,二为实体。 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趋势
“民告官”案件立得进立得准立得实 江西法院为减轻当事人诉累、避免“程序空转”,强化行政案件立案与审判的有效衔接——“民告官”案件立得进立得准立得实 “2022年,行政案件裁定不予立案率9.47%,驳回起诉率18.51%。”“2024年,行政案件裁定不予立案率3.12%、驳回起诉率5.32%。”三年时间,江西法院...
审理民告官,处理官员就会助长以下犯上的风气,这是官员非常忌讳的事情。而且,控告官员的事情一般也是由官员出面处理,官官相护是古代官场的潜规则,物伤其类,官员很难为维护百姓利益而把同行治罪。因此,民告官是非常艰难的。 这种情况下,明代的赵釴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