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毛姆的《刀锋》所写的“译本序”中,译者周煦良先生经过考证,指出:“可以断言小说中的拉里就是写的维特根斯坦。”毛姆写此作之时,维特根斯坦的名气,可能只在一些很小的圈子内。因此,毛姆说他笔下的人物,尚不够有名。但他在这样说的同时,又说如果哪天...
此后,维特根斯坦便长期痴迷于清苦但却干净整洁的生活方式,过得极度克己。他希望过一种朴素的生活,不再讲究吃喝穿戴。他在剑桥的住所十分简朴,家具特别少,甚至没有什么书。这种思想和《刀锋》里的拉里何其相似,区别只在于拉里并没有富可敌国的背景。“如果你想攀登一座险峻的高山,”他对一个侄子解释道,“你...
但这两个毛姆无疑有无数的重合,毕竟《刀锋》是他唯一一次以真名介入虚构故事。 这三个人乍看上去本没有多少瓜葛,但在阅读毛姆传记和维特根斯坦生平时,我发现他们之间竟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但至少密不可分,互为比照,不管是在生活方式还是精神追求上。(一)金钱态度:视如粪土or爱财如命...
《刀锋》是毛姆出版于1944年的长篇作品,以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深刻地展现了西方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对生存意义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呈现出一战后西方世界的生活图景,从美国到欧洲、印度,从巴黎、伦敦到芝加哥、纽约,从城市到海滨,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作者在广阔的地域与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组组性...
重读《刀锋》,除了小说本身的一些议题之外,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这三个人身上:毛姆、拉里、维特根斯坦。一个是畅销书作家,一个是虚构的小说人物,而且很可能是多人的重叠,一个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传说中拉里的原型。 有必要特意指明,这里所说的毛姆指的是小说之外真实的作家毛姆,而不是小说里的那个叙述...
在为毛姆的《刀锋》所写的“译本序”中,译者周煦良先生经过考证,指出:“可以断言小说中的拉里就是写的维特根斯坦。”毛姆写此作之时,维特根斯坦的名气,可能只在一些很小的圈子内。因此,毛姆说他笔下的人物,尚不够有名。但他在这样说的同时,又说如果哪天这位朋友成名了,他的这本小说“对于替我朋友作传的人,...
这份风靡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多半来自他作为小说家所创作的一系列极受欢迎的作品,包括带有自传性质的《人性的枷锁》(1915)、以英国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的《月亮与六便士》(1919)、隐射大半个英国文坛的《寻欢作乐》(1930)、乃至70岁高龄创作的以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的《刀锋》(1944)等等。然而,...
毛姆在194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刀锋》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位主角。 主角的原型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雷贯耳的名字。 主角开始就幸运的没被社会套上枷锁,经历了人生变故之后,逐渐思考得出的真知。 那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 拉里有着英俊的外表,家境优越,且美丽可人的未婚妻,家...
毛姆在194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刀锋》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位主角。 主角的原型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雷贯耳的名字。主角开始就幸运的没被社会套上枷锁,经历了人生变故之后,逐渐思考得出的真知。 那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拉里有着英俊的外表,家境优越,且美丽可人的未婚妻,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