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沅是江苏太仓人,其先祖明末时从安徽迁居到这里并落籍于此,在当地耕读传家,也做点小生意,家境最多称得上个小康。生于清朝雍正八年的他先后师从于经学大家惠栋和此时的文坛盟主沈德潜,受到了良好的儒学教育,乾隆十八年在顺天府乡试高中举人。此后他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先是被推荐任内阁中书,不久又入值军机...
毕沅,陕西人亲切地称他为“毕姥爷”。在陕西旅游,历代皇陵前总能看到毕沅题写的碑。到徽州休宁县,县城海阳镇钟鼓楼中国状元博物馆,能看到毕沅的资料。当地人以毕沅为荣。毕沅祖籍是徽州休宁人。现苏州灵岩山东门有灵岩山馆,这里建了毕沅的灵岩山馆,旧址在灵岩山之阳观音洞前。 毕沅卒后,钱大昕为其作墓志铭,王昶...
毕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学者。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百科 讨论 精华 等待回答
毕沅 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
毕沅(1730年9月29日-1797年8月24日),字湘蘅,一字秋帆,小字潮生,自号灵岩山人,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中国清朝乾嘉时期官员、学者。毕沅幼年失父,由母亲张藻养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在她的教导下,毕沅六岁能读《诗经》《离骚》,过目成诵。十岁能诗,通晓声韵,...
清代文坛巨匠毕沅:12联饱含文化韵味与人生哲思,值得一读再读 笔走龙蛇间,清代状元毕沅以联传情,墨香四溢,十二副佳作,不仅绘尽山川之美,更寓含深远哲理与人文情怀。毕沅的每一联,皆是历史与文化的交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今且随其笔触,穿梭于灵岩山馆的幽静、西子池的温婉、岳阳楼的壮阔之间,共赏毕...
毕沅是江苏太仓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的状元。他一生为官四十余载,其中任职陕西就长达十四年,这也是他一生的辉煌时期。毕沅是一位学者型政治家,西安关中书院是传承“关学”的一处文化教育机构,自北宋的关学鼻祖张载发其端,到明朝冯从吾倾全力创办的首善书院,明末已经成为传播关学思想的重要基地,终因...
汉语词典> 毕沅 清学者、文学家。字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范围较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也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诗集》。至于《传经表》、《续资治通鉴》等书,虽署沅名,实多成于他人之手。其他撰述收入《经训堂丛书》中。
话说,毕沅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虽然,年幼丧父,但其母亲张藻却很是重视他的教育,而且张藻本人也是个有才学之人。所以,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毕沅从小熟读诗书,年纪稍长些,又被母亲送往名师处,继续潜心研读。毕沅在高中状元之前,还有一份在军机处任职的工作,担任素有“小军机”之称的军机章京,负责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