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乐黛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7月27日3时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三年前,人民文娱记者在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的发布会上...
在我个人的经历与体认中,我对比较文学的认知、国际视野中的比较和差异意识、我与这一学科丰厚而稀薄的联系,都系于一个人——乐黛云先生。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事实: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记忆中,比较文学的旗帜重叠着乐先生的名字,她不仅是中国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与确立者,她也自始至今,以她...
(1)学科课程是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活动课程是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 (2)学科课程注重间接经验的学习,主张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活动课程注重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改造经验,通过活动让儿童习得知识。 (3)活动课程较之学科课程,提供给学生...
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拓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中文系创始人、首任系主任乐黛云先生,于2024年7月27日逝世,享年94岁。 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在比较诗学、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学相互关系的学科。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学者们开始将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翻译等。比较文学学者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文学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
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在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大而不断扩展。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华表示,比较文学研究早已跨越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超越了古典学、比较诗学、形象学、主题学、译介学的研究,形成了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整体趋势。 从早期的文学到诗学再到比较文化研究,比较文学...
王承绪先后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出版及主编《伦敦大学》《比较教育学史》《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重要著作,对繁荣比较教育学术研究、发展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积极倡导和引介外国教育思想,翻译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学校》《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等诸多经典著作,极大丰富了中国...
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 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
一、比较艺术学的历史与现状 众所周知,虽然中外艺术都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但是,艺术学却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尽管中外历史上早就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也都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始终未能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的科学体系。据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人类早期艺术至少已经有了上万年...
首先来看一些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类评估结果为A+和A的高校 : 不知道表格里有没有你心仪的学校呢? 快来看看这些学校的相关的报考信息吧~ 01北京大学 ✅招生人数(21级) 3人(含推免1人) ✅研究方向 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全日制) 2、国外中国学(全日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