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周王室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崎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 这里所说的氏、族、宗就是宗族存在的证明。由...
于是,周室在分封子弟的同时,除了以宋地封与微子启,把一部分殷遗民交给他进行统治,以保持殷人宗祀外,还把另外一些殷人分封给各诸侯国,如鲁、卫初封时就分别得到了“殷民六族”、“殷民七族”。左传•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有“殷民...
殷商遗民。周朝初年,周王曾将一部分商朝后裔迁至山东一带,以防止其距离周王室过近,发生叛乱。周灭商后,周公辅佐成王,分封建国,分给周公之子伯禽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左传-定公四年》)。
历史知识> 殷民六族 殷商遗民。周灭商后,周公辅佐成王,分封建国,分给周公之子伯禽“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左传·定公四年》),使这六族遗民成为鲁国臣民。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旗),夏后氏之璜,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材料表明...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
殷民指的是殷商遗民。具体来说:历史背景:在周朝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并防止商朝后裔叛乱,周王将一部分商朝后裔进行了迁移。殷民六族:这些被迁移的商朝后裔中,有六个族群被特别提及,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这六个族群被统称为“殷民六族”。安置目的:周王将这些殷民六族分给...
周朝初年,周王为了防止商朝后裔距离周王室过近而可能引发叛乱,将一部分商朝遗民迁至山东地区。周公辅佐成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分封给周公之子伯禽“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和尾勺氏。这些家族被赋予了特殊使命,即率领各自的宗族,管理其分支家族,组织...
《左传·定公四年》:“殷 民之六族: 條氏 、 徐氏 、 萧氏 、 索氏 、 長勺氏 、 尾勺氏 ”迁往山东鲁国 这个萧氏家族形成于2650年,地点高频于山东河北,和史料记载的殷商六民被迁往山东成为鲁国国人的时间很吻合 而且这支萧氏姓氏高度统一萧姓占比80%,应该就是殷商六民之一的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