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注释: 挽歌,哀悼死者的歌。陶渊明卒于宋文、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岁。《挽歌诗》和《自祭文》是作者生前最后的作品。这组自挽的《挽歌诗》便作于逝世前的两个月,即九月。 嶕峣:很高的样子。 幽室:指坟穴。 向来:刚才。 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晋朝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 诗文漫读:荒草何其的莽莽茫茫,白杨树飘飘萧萧。在严寒霜冷的九月中,把我送出了城郊。那四面无人居住,一座座高峰隆起。马仰天长啸,风卷过萧条。将我放在优冷的墓穴里,并且关闭它,千年不复见太阳。 千年不复见太阳,那世上的贤达...
1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求1,全诗2,作者3,作者简介4,写作背景或者原因5,按照我问的一一解答就好,不要粘贴大片大片的文字过来看着头疼原来不是一首诗里面的.我主要是问第一句:"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2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译文] 死去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过是将自己的躯体去伴同山陵而已。 [出自] 晋 陶渊明 《拟挽歌辞》 其三 荒草何茫茫, 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 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 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 风为自萧条。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这是我补充的: 那句...
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 26832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寓意何在? 亲戚或余悲……托...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诗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马为仰天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