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墓位于北山路西泠桥畔,苏小小墓西50米左右,面对秀丽的西湖。武松墓高2.8米,墓圈高1.1米,直径4米,甬道宽6米,长10米。墓碑高3米,采用福建青石制成。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由作家冯骥才撰写。武松墓修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现在的墓园是根据老照片依原样重建的...
至1942年时,崇拜绿林的杜月笙、黄金荣连同张啸林三人一起重修了武松墓,将武松墓修得更加宏伟,成为杭州一景,因此,武松墓附近也成了风水宝地,很多人去世后也葬入了这里,多年以后,武松墓周边成了一大片陵园。建国后的1964年,杭州为了重新规划城市,计划清理这片墓园,人们纷纷迁坟,武松墓也在被迁之列。当考古...
在现实中,这位给予武松善终的父母官也有原型,其原型正是曾赏识作为孤儿的武松、提携他成为当地都头的杭州府前知府高权。故事中的武松若天星下凡,勇武难当,以其传奇色彩令人拍案叫绝;而现实中的武松虽无武力气运的加持,其爱民如子的拳拳之心,则更加令人感动。结语: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曾为武松墓题词,称其“失...
武松因杀害朝廷命官,锒铛入狱。不久后在狱中身亡。百姓感念武松除去“蔡虎”,自愿为武松举办葬礼,并在碑文上刻有“宋义士武松之墓”。这也是《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出处。真实的武松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不同,他没有武大郎这个哥哥,没有被逼上梁山,更没有出家为僧,但是他确实也能称得上是一...
比平常的大,这点倒是和小说中武松身高八尺的大汉形象有些契合。杜月笙出资重修武松墓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张顺丧命于此,如今还有张顺塑像立在涌金池畔。民国时期杭州开始拆城,涌金、清波、钱塘三门间城墙均被拆除,改建为南山路、湖滨路,后来在故址立了碑志。还有一个题外话...
武松的这一英勇事迹在《临安县志》《西湖大观》等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但却与小说中“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的江湖恩怨毫无关联。无独有偶,1964年,出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杭州决定对武松墓进行搬迁。在搬迁之前,考古部门特意对武松墓进行了发掘。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武松虽是盖世英雄,但棺椁里除了他的遗骨外...
1964年,武松的墓葬经历了再次的开启。【杭州西湖挖出武松墓】在《水浒传》的描述中,武松具备英勇无畏与智慧并存的特质。他连续饮下18碗烈酒,穿越景阳冈后,成功猎杀了一只凶猛的额上有白纹的大老虎,为当地百姓消除了一个威胁。得知亲兄武大郎遭潘金莲与西门庆合谋杀害,武松毅然决然,不顾自身安全,亲自惩治了这...
经过再三的考量之后,决定将这些墓穴进行一次搬迁,而武松墓的考古发掘,才正式开始。小说中的武松,在最后选择与青灯古佛相伴,终老一生。但历史上的武松,却并不是如此的经历。打开棺椁之后,人们首先发现这具遗体,有着相当明显的伤处,一些硬物击打过后的骨骼状态。这显然不是一位正常终老之人的遗体。而历史上的...
将其埋葬。今天的武松墓,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大家根据原样,竖起了新墓碑,围起了新墓圈,种上了松柏,还立起了代表忠义的牌坊。牌坊上刻着四个大字,是用篆书写的:嵚奇瑰伟。没有英雄的民族悲哀,有英雄却抛弃他们的民族没救了,会被历史淘汰。幸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有英雄,且民众没忘记英雄。
现在西湖边的武松墓,是在2004年时候新修的。墓里头就放着一枚印章、一卷写的字,还有一轴《普庵咒经》,尸骨啥的都没有。旁边还有块牌子,上面写着:武松的故事在老百姓里传了很久,最早是宋元时候一个叫周密的人,在他的《葵酉杂识》里提到的。后来啊,通过《水浒传》这本书的细心刻画,武松就成了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