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ǔ bù chéng shī ] 指唐史青能五步成诗。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出处 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
解析 【解析】七步成诗 汉语成语,意思是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 文思敏捷。《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 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帝深有惭色。" ...
柳公权不慌不忙,三步之内,应声成诗: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寇准 七岁三步做诗 到了宋代,寇准创造了纪录:他三岁时三步写成一首诗。寇准自幼聪颖过人,一天其父宴客,酒过三巡有客提议:“闻令郎善...
1. “步成诗”的概念源于古代文学,代表着行走中的诗意体验。古人在游历山水、行走江湖时,常常有感而发,将所见之景、所感之情转化为诗句。这种行走中的创作,被后人称为“步成诗”。2. “步成诗”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与情感的融合。行走过程中,人们身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历史上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过吧,曹植的才华确实令人佩服。但在历史上,其实还有两个比曹植更厉害的奇才,曹植是七步成诗,而这两个人只需要三步就可以了,但是,这两个“三步成诗”的诗人却少有人知。其实,这两个诗人大家也并不陌生,而且应该说是如雷贯耳的两个名字,一个叫柳公权,一个叫寇准。
这个史青,少有人知道其名,存世的诗,也仅此一首。我想,这一首之所以留世,不是因为写得多好,而是因为唐玄宗在场,史官不记录下来,说不过去。沾皇帝的光了!此事发生两百多年后的宋朝,有人对此表示不服:5步也不咋地,何况你还沾了皇帝的光,老子只需3步!是谁,敢说自己三步成诗?大名鼎鼎,丞相寇准...
寇准三步成诗。对于北宋大臣寇准来说,七步成诗、五步成诗皆不足为怪了。他少年时,已三步成诗咏华山。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五步成诗”和“三步诗成”的诗坛奇才!他们便是唐宋两朝的史青(五步)、柳公权和寇准(三步)。 寇准自幼聪颖过人,吟诗作对,锋芒毕露。一天其父宴客,酒过三巡有客提议:“闻令郎善...
同时,作为曹植的代表作《七步诗》,更是被传颂千年,毕竟七步之内写一首诗是需要极高天赋和底蕴的,而曹植不仅能做到七步成诗,还能借题发挥,可见其才学之高。但近些年的研究却发现,历史上很可能没有曹植“七步成诗”一事,为什么这样说呢?曹植“七步成诗”一事,最早被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刘义庆所著...
【成语】:三步成诗 【拼音】: 【简拼】: 【解释】: 《新唐书.柳公权传》:“公权字诚悬,公绰弟也。年十二,工辞赋。……帝(唐文宗李昂)曰:‘当贺我以诗。’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文,婉切而丽。诏令再赋,复无停思。天子甚悦,曰:‘子建七步(注:魏曹植字子建。其事见‘七岁成诗’),尔乃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