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诸经论对于止观法门皆多赞誉,例如《解深密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所有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止)及毗钵舍那(观)之果。”说明了止观对于修行的重要性。《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
想要跳出轮回的束缚,最好的方法就是修炼“止观”。止,就是止息一切外境和妄念,专注于特定的对象;观,则是生起正智慧来观察这个对象。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定慧二法来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我们要时刻保持本心,不被七情所动。七情包括喜、怒、哀、乐、爱、恶、欲。当我们的本性光明被六根(眼、耳、鼻、舌、身、...
止观就是静虑。初修时,静是止,虑是观。修成时,静是定,虑是慧。修止观是天台宗的法门;修禅定是禅宗的法门。其实修行人,都要修这两个法门。不过,这两宗偏重而已。修止观,可以令脉搏停止、呼吸停止、想念停止、知觉停止,可是不是死人。在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止观双修”就是通过“止”与“观”的实践,来体悟佛理。从而获得佛法的精髓,获得佛教的慧解。诗人这首诗,就是诠释“止观双修”的作品。 金山寺 诗作的前四句,表现的就是“止观双修”。作品的首联描写的近景,颈联描写的是远景。这几句都是以“景境”来照内在的心性,又以内在的心境关照外在的“景境”。
止观,又称定慧双修,是佛教禅修中的核心实践之一,源于印度早期佛教,后来在中国、日本等地的禅宗传统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止观两字分别代表了禅修实践的不同面向: 1. 止(Samatha, 安止、定):止,旨在使心灵从纷乱杂念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深度的宁静与专注状态。通过专注于呼吸、某一点、或某一对象如佛像、咒语(...
一般止和观是体异相违,但止观双运时,止和观是体一而不相违,所以在止观双运时,止观双修等于止观双运;止观双运也等于止观双修,那时二心的体性为一、反体为异,像这样缘空性而现证的止中有观、观中有止的同时俱转、互相含摄,对于空性的所缘境便可明现究竟,不具二现,不混杂着空性的义共相而现起...
接下来是修观,修观也有两种方式: 对治观:就是用特定的观察方法来对治不同的妄念。例如,用不净观来对治贪欲,用慈心观来对治嗔怒,用分别界限观来对治我执,用数息观来对治多虑等。 正观:就是通过观察一切现象的无常、无我、无性等实质以及它们的因缘关系来得到深刻的认知。我们要观察到这些事物都是由因缘...
智慧的开发:观是智慧的基础,通过持续的观修,修行者能够逐渐揭开无明,达到解脱的彼岸。🌈 止观并重 止与观在佛教修行中是相辅相成的。止提供了稳定的基础,而观则赋予了深度与洞察力。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平衡发展止与观的基础上,修行者才能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行。《...
修学“止观”,先止后观的入门法途是没有错的,任谁一开始修学禅定都是这个路数。但止观成就之后,止观即是定慧,定慧一体无二! 由止入观,及至止观双修,及至止观双运,及至止观一体。本应如是!言定慧法者,亦应如是!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我们禅宗是“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