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而德莫显,无定而事莫成,无慧而智莫显”。妙玉如果念念在佛,那么无心也就无戒了。可是她五蕴不空,不戒有漏,所以脱不得烦恼,求不得正果。 后文写她见宝玉后坐禅入魔,文字写得虽直白,却同判词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主旨却相合。
更可能的情况是,世人对她既无恶意也无善意,她只是一个不值得费心思的尼姑而已。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从没能像她自己想象或向往的那样高洁和空寂。到头来,也不过是红尘中扰扰一粒尘埃。这就是世人眼中的妙玉。 推荐图书: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2023-063 回复@iangiae 表情0/300发表评论 其他用户评论 听友266159264 这一回评的很差。妙玉本身就是外在佛,而宝玉和惜春却是内在佛。妙玉并无心修佛却身在佛门,宝玉和惜春身怀佛性却身在俗世。哲学要多读才可以 2021-01回复49 姜饼酥糖 回复 @1504240otu...
妙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形象,她带发修行却又有嬷嬷、丫头服侍;自诩清高却对宝玉另眼相看,因为宝玉的一句无心之语走火入魔。曹雪芹对她的评价“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是何等的贴切。水月庵的沁香、鹤仙等女尼与水月庵的管事贾芹勾搭,“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2],简直亵渎神佛。明清时期僧尼淫逸的...
“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只是她的主观感觉,借岫烟之口讲出来。更可能的情况是,世人对她既无恶意也无善意,她只是一个不值得费心思的尼姑而已。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从没能像她自己想象或向往的那样高洁和空寂。到头来,也不过是红尘中扰扰一粒尘埃。这就是世人眼中的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