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还推荐王安石任谏官,但王安石以赡养祖母为由婉拒了。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政治革新,以“兴致太平”。此时,欧阳修还比较年轻,在朝中出任谏官,他为此上疏,还支持范仲淹的主张。 后因反对势力强烈反对,庆历新政在维持一年多后以失败告终。可以说欧阳修也不是守旧的保守派,他...
欧阳修在当时已经是文坛领袖,却能够对一位刚刚出道的青年大加赞赏,仅仅是这一点便是值得我们学习。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得出来,欧阳修是发自肺腑,真正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在首联便是把王安石比喻成李白和韩愈,要知道李白和韩愈,那都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李白被称为“诗仙”,韩愈则是有着“百代文宗”的美誉。王安石...
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才子,与欧阳修算得上是半个老乡,一个是江西临川人,另一个是江西庐陵人,当他们相遇之后可谓是惺惺相惜。只是后来由于王安石改革,欧阳修坚决反对,两个人友谊出现了裂痕,不过他们之间也依旧还是君子之争,并没有真正的在背后落井下石。从欧阳修这首诗中看得出来,他非常的欣赏王安石,在首联就...
如果单独摘取叶梦得“处公以韩愈。”,这句话显然是对的。当年,宰相韩琦向宋仁宗推荐欧阳修时曾说:“欧阳修,今之韩愈也!”,这句话流传甚广。所以王安石把欧阳修比作韩愈是有依据的。既然诗句的“韩公”是欧阳修,王安石在信中又表达了自己愿意成为欧阳修的门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判断,这个“孟子”应该是韩愈的门...
可是王安石反其道而为之,他偏偏就是不愿意入朝为官。即使朝廷提拔他,他也表示拒绝。他认为在地方上做个县官挺不错的。这样一来王安石的名声就比较大了,当时欧阳修是文坛领袖,也是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曾巩的推荐下,欧阳修对王安石的作品产生了兴趣。他为了表达自己对王安石的欣赏,甚至写了一首诗...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都是北宋时期如雷贯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苏轼、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马光以一部《资治通鉴》就足以名垂青史。四人中欧阳修(1007年-1072年)最为年长,他比司马光(1019年-1086年)大12岁,比王安石(1021年-1086年)大14岁,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
作为同一时期的四个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四个人还是有一定交集的,简单来说,欧阳修是比王安石、司马光要大一辈的,欧阳修为官主要时期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主要是在宋神宗时期。 苏轼是虽然与他们都同朝为官过,但是还是比王安石和司马光要年轻一点,在官场上地位也低一点。
欧阳修在滁州期间,他的学生曾巩来拜访他,带来了另一位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看罢认为好。但是,欧阳修和王安石这两位唐宋八大家的历史性第一次会面发生在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即使后来两人在政治上不睦,这一次的聊天也应该是愉悦的。不知道两个人有没有聊一聊,两年前王安石写下的《游褒禅...
得益于北宋太祖赵匡胤提倡的“重文轻武”国策,我国北宋王朝在文化方面可谓十分繁盛。良好的文化环境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而要提到当时“文豪”级别的大人物,许多人都会想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欧阳修、《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以《临川先生文集》传世的王安石,以及有“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之称的苏轼。上面...
四人中,年龄最大的是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生于1019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苏轼生于公元1039年,苏轼在其中明显属于小老弟。年纪最长,乐于提拔后进的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在四人中因为年纪最大,入仕最早,在四人出仕的同一时期,欧阳修的官职也最高,对三位后辈都多有提拔。公元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