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再轩刚开始工作时,对壁画颜料、修复材料似懂非懂,他下决心从头学起,“白天工作太忙,我只好晚上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云鹤、段修业等老一辈壁画修复专家的引导和培养下,樊再轩凭借着踏实肯学的韧劲,从众多年轻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抢”去了文物保护组,从此,他便与壁...
敦煌研究院樊再轩文物修复与保护团队成员戴川: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文物修复与保护就是哪儿坏修哪儿。干得久了,越发觉得文物只有得到规范性、科学性的保护,才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次,我们发现莫高窟某洞窟的壁画存在空鼓、起甲、酥碱、灰尘覆盖等病害,大多数人都认为必须即刻进行修复。樊再轩老师却...
1月13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四川省总工会承办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四川成都揭晓,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樊再轩入围。樊再轩自1981年在敦煌研究院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壁画保护修复材料和技术研发、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课题研究和教学等工作。他40余年如一日,...
四十年间,樊再轩从20岁的小伙子进入了花甲之年,并在这里结婚成家养育后代,他几乎见证了敦煌莫高窟从寂寞荒凉到游人如织的整个过程。 热闹与他无关,当一波波中外游客在莫高窟欣赏壁画的时候,樊再轩和团队思考的却是众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及时干预。 以下是樊再轩的自述。 我还记得40年前敦煌的...
樊再轩早已熟悉了这里,伸手一摁开关,灯光亮了起来。这不是普通的灯光,为了保护千年壁画,莫高窟所有向游客开放的洞窟都没有固定光源,全凭导游手中的一支小手电引导参观,哪怕是贵宾也不能例外--因为壁画"害怕"灯光带来的热量和紫外线。为了修复照明,98号窟临时装上了微辐射、低温的冷光源,能将对壁画的伤害降到最低...
樊再轩是樊锦诗的丈夫,和樊锦诗一同在敦煌工作多年。樊再轩也是一位考古学家,与樊锦诗一同参与过多个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两人在共同的工作中相识相恋,并最终结为夫妇。他们在石窟保护事业中携手合作,共同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樊锦诗和樊再轩夫妇是敦煌文化保护和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38年时光流转,樊再轩对莫高窟的情感有增无减。“莫高窟和别的旅游景点不一样,你来了,就会爱上这里。” 樊再轩说。 向学员讲解馆藏壁画修复技术 如今,樊再轩不仅承担着莫高窟的壁画“治疗”,还参与着全国其他地方的石窟壁画、建筑壁画、馆藏壁画修复,曾参与西藏布达拉宫、河南少林寺、山西云冈石窟等修复工作,十分忙碌...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主角便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和女儿常沙娜同时结合了敦煌研究院樊锦诗和樊再轩等人的事迹与其说这是某一个人的故事不如说这是几代敦煌人共同经历的人生缩影 故事HTC携手敦煌人,告诉你何为卓越 “万千造像,累累经卷,巍巍哉敦煌,源远兮莫高。” 敦煌,位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塞,藏着人类...
以淀粉、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材料.该材料具有很好的吸水、吸盐作用,同时具有优先吸附氯化钠的特点.将该材料应用于莫高窟第98窟空鼓、酥碱壁壁画的脱盐治理,试验表明,该材料具有非常明显的脱盐效果.根据脱盐材料的特点,在空鼓壁画灌浆脱盐、酥碱壁画修复中研究了适合的脱盐工艺,效果良...
【解说】1981年,20岁的樊再轩来到莫高窟,学化学的他开始从事壁画修复。那时,莫高窟修复壁画者仅有四、五人,如今57岁的樊再轩在敦煌莫高窟修复壁画已有37年,莫高窟的技术保护团队也已达上百人。 近期,中新社记者到访时,樊再轩正在修复130窟,技师们或除尘、或为壁画“打针”。樊老穿着工服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穿梭,指导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