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风格来看,《榖梁传》被范宁评价为“清而婉”——文风清雅含蓄,但偶尔因过于简略而显得晦涩。比如“虞师晋师灭夏阳”一章,通过对话揭示晋国借道灭虢的阴谋,最终以“马齿加长”的幽默隐喻收尾,既点明时间跨度,又暗讽虞君的短视。这种寓褒贬于字句的笔法,让经典超越了单纯的史书范畴,成为文学与哲学的交融...
榖梁传:gǔ liáng chuán。榖梁传是《榖梁春秋》的简称,它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榖梁传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个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从战国时期到汉朝的演变的重要文献。作品简介:《谷梁传》所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
“榖梁传”的正确读法应该是按照每个字的拼音来读,其中“榖”读作gǔ,“梁”读作liáng,“传”在这里作为书名的一部分,通常读作zhuàn(与《左传》《公羊传》等中的“传”读音相同)。所以,“榖梁传”整体读作gǔ liáng zhuàn。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因为在实际中我们更常听到的是《谷梁...
《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1]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 《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
《谷梁传》原文节选 庄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继弑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不忍即位也。 三月,夫人孙于齐。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接练时,录母之变,始人之也。不言氏姓,贬之也。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不若...
《谷梁传》和《榖梁传》是同一部儒家经典的不同写法,两者均指对《春秋》进行注解的“春秋三传”之一。其差异源于汉字繁简转换的用字习惯,“榖”是“谷”的繁体字,因此两种名称均可使用,内容与学术价值完全一致。以下从历史背景、用字演变、学术定位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历史背景...
榖梁传·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正即位,正也。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会葬。葬曰会,其志重天子之礼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薨称公,举上也。葬我君,接上下也。僖公,葬而后举谥,谥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礼有受命,无来...
榖梁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是齐侯与?齐侯也。何用见其是齐侯也?曹无师,曹师者曹伯也。其不言曹伯,何也?以其不言齐侯,不可言曹伯也。其不言齐侯,何也?
《穀梁传》榖梁传·襄公(元年~三十一年)榖梁传·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襄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正即位,正也。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系彭城于宋者,不与鱼石,正也。 夏,晋韩厥帅师伐郑。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
虞师晋师灭夏阳榖梁传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