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经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梵文的音译,其中“楞伽”指山名,“阿跋多罗”是“入”的意思,合起来指这部佛经是佛入楞伽山所说的宝经。所以,该经的汉译本中也有题作《入楞伽经》的。楞伽经简介 以下全部内容采用成观法师撰注之《楞伽经义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
特别是禅宗,深受《楞伽经》中关于心性和修行方法的思想启发,形成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独特修行路径。在日本,该经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了禅宗教学的核心文本之一。 《楞伽经》不仅是一部宗教文献,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类意识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理。通过阅读和研究《楞伽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楞伽经》是201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容简介 《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
《楞伽经》内容简介,十分钟让你读懂《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众所周知,禅宗不是佛教,是魏晋玄学冒充...
《楞伽经》,又称《大乘入楞伽经》,是一部大乘经典。“楞伽”二字,系梵音,意译为“难入”。所谓“难入”者,原指摩罗耶山陡峭险绝,为常人所难到;楞伽城本无门户,非神通者不可入。今以处表法,譬喻此经乃是微妙第一了义之教,非大乘利根之入,不可得入。 (查看原文) ...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之后,又亲传此经。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的根本经典。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些法门,也都是法相宗、唯识学主要研习的对象,尤其是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以及八识(眼、耳、...
《楞伽经》是佛经当中较为难读的一部,[1]此经文句古奥,佶屈聱牙,经中提到了很多复杂深刻的佛教概念,往往同一概念却有诸多异名,令人眼花缭乱,更加难以理解。苏轼在《书〈楞伽经〉后》就说: 《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是,几废而仅存也。[2] ...
《楞伽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诸多佛教哲理与修行方法。全书共四卷,约49825字。各卷分别探讨了心识、谛理、菩萨修行等核心主题。其中,第一卷主要讨论心识的本质与分类;第二卷深入探讨谛理,阐明真如与假相的关系;第三卷讲解菩萨修行之道,强调智慧与慈悲的结合;第四卷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