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相分离与很多重要的基础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生长发育、信号转导、胁迫响应、细胞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尽管,相分离在转录调控以及染色质结构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来自于动物和酵母中的研究,近年来在植物中的研究提供了更灵活和多样的调节,愈加凸显了生物分子凝聚体...
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立新教授研究团队在Cell 发表了题为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Drives Intra-chloroplast Cargo Sorting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并阐明了相分离驱动叶绿体内蛋白分选的新机制。该研究发现了位于叶绿体基质的关键蛋白转运分选因子STT1与STT2,阐明了双精氨酸依赖转运途径...
这两个结构域缺失后,HRLP不能形成相分离小体,也同时丧失回补HRLP基因敲除突变体晚花表型的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共沉淀及质谱分析,研究组还发现HRLP与剪接因子ARGININE/SERINE-RICH 45 (SR45) 在植物细胞核内互作,影响FLC第一个外显子以及第一个内含子处R-loop的形成以及RNA Pol II的招募,从而抑制FLC剪切和...
文章提出了多种策略来解析相分离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包括基因编辑技术(例如通过删除、替换或突变编码内在无序区域IDR的DNA片段)和用邻近性标记等方法确定凝聚体的成分。确定功能成分后,结合体外凝聚体功能的重建和计算机模拟,分析凝聚的功能...
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讲,相分离可以视作一种受外界环境影响后,细胞降低系统能量,使之趋向稳定的过程。方晓峰博士随即设想,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相分离有可能是细胞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重要方式,或许可为理解植物抗逆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于是在回国建立实验室后便将其作为课题组的主攻方向。
细胞内的相分离是细胞区室化以在特定的空间中行驶特定功能的普遍机制,错误的相分离可能会导致衰老、癌症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有关相分离的功能研究集中于动物和酵母体系,植物相分离的功能研究正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河南大学题为“Phase separation in plants: new insights into cellular ...
近日,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院申莉莎课题组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Epitranscriptomic regulation through phase separation in plants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植物mRNA 修饰,尤其是m6A 修饰为代表的相关因子如何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参与影响RNA代谢及植物发育与胁迫响应的过程,并...
同时该研究通过分析细菌、酵母、高等植物与动物的分选因子,发现相分离可能是驱动蛋白分选运输的普遍机制。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相分离驱动叶绿体内蛋白分选的新机制,强调了相分离调控蛋白运输是在所有物种都存在的普遍机制,同时也开拓了相分离与蛋白运输的研究领域,为研究细胞是如何精确调控其各种生理活动拓展了思路。
深圳子科生物报道:生物大分子凝聚体(Biomolecular condensates)是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通过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形成的无膜细胞器,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十多年,生物大分子相分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动物和酵母体系,植物相分离蛋白的研究起步较晚,我们对具有潜在相分离能力的蛋白...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一种三分体负义链RNA病毒,被认为是最具毁灭性的植物病毒之一。目前,用于防治TSWV的化学药剂可用抗病毒剂种类较少,且对不同病毒之间的防效差异较大。因此,发掘新型高效且作用机制独特的抗TSWV小分子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相分离(PS)已成为各种病毒生命周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