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菌是一类能侵染植物组织的寄生菌,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可分为识别和表达两个阶段,识别的结果决定植物抗病功能的表达。 识别模式包括交叉桥结构模式(植物与病原物表面分子结构互作识别)和激发子—受体模式(主动抗性反应中信号分子的识别),激发子是诱导植物产生防卫反应的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型物质,包括外源激发子(...
研究植物与病原菌细胞壁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病害防治策略。 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 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多种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组成。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半纤维素则为植物细胞壁提供了一种弹性和柔性。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次要成分,主要存在于木质部和皮层...
植物的抗病与病原菌的致病是生物界一种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当植物组织受到病原真菌侵染后,寄主体内的防御体系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具有明显的时空性,且受到环境条件、代谢产物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抗病性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最初受病原真菌侵染的有限的几个细胞,即病原真菌与寄主植物直接...
病原真菌在与植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分泌大量蛋白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过程需要 ATP 转移磷酰基(-PO32-)为其供能 B. 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细胞
以植物病原菌为代表的高营养级生物类群能够通过下行效应对植物群落产生影响;而植物群落结构也可能会影响高营养级生物类群。阐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与病原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仅有助于理清植物和真菌的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机制,同时能够为发展草地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经过深入研究,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
②第二层“免疫系统”(用ETI表示):成功入侵的病原菌通过向植物细胞分泌效应因子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作为对策,植物体利用 ___感知病原菌的入侵,激发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③据图1分析,ETI对PTI存在 ___作用。 (3)为验证PTI和ETI的上述相互作用,科学家选用D菌株作为病原菌,利用野生型植株、PTI缺失突变体以及ETI...
PNAS | 研究揭示丝状真菌利用细胞交流机制介导种间相互作用以削弱植物病原菌的致病力! Plant Microbiome 中国科学院大学 理学博士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通常在物种边界内外保持许多相互作用。这些关系可能具有竞争或有益的性质,并且通常会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进行流畅的转换。即使是潜在的有利互...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植物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植物与生物互作研究进入了分子时代,欧美科学家鉴定分离了一些病原菌的无毒基因和激发子等,建立了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系统,1992 年从玉米中克隆到第一个植物抗病基因Hm1(Johal and Briggs,1992)。随后,国际上开始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病害体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寄主与病原菌...
FER定位于质膜微区, 能够识别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分泌的F-RALF, 阻断AHA2介导的H+外流, 从而诱导根系胞外环境碱化, 增强真菌对植物的致病力。在此过程中, 尖孢镰刀菌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中的Fmk1对其侵染至关重要。FER与RALF23相互作用, 负向调控茉莉酸和冠菌素信号, 正向促进植物...
在高等植物雌雄配子体识别过程中发挥作用.随后,众多研究表明,FER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间交互作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逆境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植物信号通路研究领域的"明星蛋白".随着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FER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备受关注.该文主要综述FER调节植物与病原菌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