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包脑”是一种瑶族祭祀舞,有近千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洞口县瑶家山寨。“棕包脑”舞源自雪峰山地区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舞蹈动作以摆首、甩臂、舞棍、扭腰、跺脚、左右顿步为主,简练干净、粗犷有力,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坚强刚毅、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
棕包脑,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湖南洞口县长塘瑶族乡、罗溪瑶族乡、月溪乡等地的瑶家山寨。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生态祭祀舞蹈,名字来源于用棕片包裹头部进行舞蹈的独特形式。舞蹈动作包括摆首、甩臂、舞棍、扭腰、跺脚和左右顿步,展现出简练、粗犷的特点。棕包脑舞蹈融合了人物、对白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并遵循固...
爱企查为您提供棕包脑2022年企业商标信息查询,包括企业商标注册信息、商标logo,商标类别等企业商标信息查询,让您更轻松的了解棕包脑商标信息,查询更多关于棕包脑商标信息就到爱企查官网!
每到元宵佳节,洞口县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的瑶家乡寨,村民们都会跳起“棕包脑”舞为同胞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在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村民们用棕片裹头,身穿瑶服,走村串寨,挨家挨户为同胞们送上新春祝福。当地...
央广网邵阳9月1日消息 “简练干净、粗犷有力,原始纯真,是雪峰山地区瑶族迁徙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瑶族人民爱与孝的真实写照。”8月31日晚,大型国家级非遗项目创新舞台剧《棕包脑的传说》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人民大会场首次公演。大型国家级非遗项目创新舞台剧《棕包脑的传说》首次公演(央广网发 肖皓静...
🌱 棕包脑舞,这一源自“梅山文化”圈的民间巫傩祭祀活动,是瑶族祭祀性舞蹈的代表。表演者通过用棕片包裹头部,身披棕衣,手持齐眉棍,腰缠万年常青藤进行舞蹈,因此得名。据《宝庆府志·五行・武功》记载,早在宋熙宁五年(公元1074年),瑶族人就用棕包脑装扮鬼神袭官军。这表明棕包脑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
“棕包脑”是流传于洞口县瑶寨山乡的瑶族习俗舞蹈,因表演者披稻草衣、头包棕叶、神奇诡秘而得名。表演形式风格原始、古朴,装束奇特,舞蹈动作粗犷豪迈、孔武有力,表演人数1至20人不等。主要歌颂对氏族生存发展有大功绩的英雄以及他们为保护自己氏族英勇斗争的精神。
“棕包脑”风格原始、古朴,舞蹈的装束奇特,跳起来却是豪迈有力。舞蹈人数为1~20人,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的舞者大都是男性。他们用棕片裹头,身披棕叶,手执木棍,踏着鼓点起舞。洞口县长塘乡老艾坪村,孕育着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有位90岁高龄老人叫丰保莲。他从小拜师学习“棕包脑”,他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大...
用于祭祀的舞蹈-瑶族棕包脑舞是由一个古老的传说演化出来的。据长塘瑶民世代相传:在古时候,雪峰山上住着一位美丽的瑶族母亲,一次在采摘山果时,被凶恶的山鬼掳走。她的儿子决心战鬼救母,他拜梅山神为师,苦练擒鬼除魔的本领。为了不让山鬼察觉,他用棕片包裹脑壳,经历千辛万险,在三峒梅山神的帮助下,打败...
内容提要:2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村民们跳起“棕包脑”舞为同胞祈福,用这一千年民俗欢庆元宵佳节,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