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棒孢霉褐斑病在病叶上的表现初期为散落的圆形褐色小点,周围环绕着黄色晕环。随着病斑的扩大,边缘会稍有隆起,中心区域呈现出深褐色,中间部分则变为黄褐色至灰褐色,且略显下陷,病斑边缘依然可见黄色晕环。病斑形状可能为圆形或不规则,有时会融合成大面积斑点,大小范围从3-17毫米,平均约为5....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是由交链格孢菌引发的一种真菌性疾病。交链格孢菌的分生孢子梗呈现单生或簇生,通常直立或微弯,带有分隔但不分支,其颜色从基部至顶部呈现出从深褐色渐变至淡褐色的渐变效果。分生孢子形态多样,如倒棍棒形、倒梨形或近椭圆形,颜色为淡褐色至褐色,且具有纵横隔膜,大小通常在(6...
一、褐斑病的田间症状表现 褐斑病可为害感病柑橘品种整个生长期,又以新梢和幼果受害最为严重。新梢发病时,会冒出许多针头状黑褐色小点,稍凹陷,随着病情加重,病斑会逐步扩展,最终整个梢枝都呈黑褐色枯死。 幼果发病时与新梢上类似,同样是先出现黑褐色的凹陷斑,一般靠近果柄处会多一些,发病后落果严重。如果是连...
柑橘酯点黄斑病和柑橘棒孢霉褐斑病都是在栽培管理差,其它病虫为害重,以及地势低洼、积水,果园郁蔽,通几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重。而此期正是高温高湿的季节,温度和湿度都适合病菌繁殖侵染的一个季节,必须引起广大柑橘种植户的重视。防治方法:1、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适度夏剪,增加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合理...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是一种针对柑橘发作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病叶初生散落圆形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深褐色的病斑,严重时春梢枯死,幼果脱落接近绝产。危害的真菌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该病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或者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病叶
防治柑橘棒孢霉褐斑病的基本策略包括果园管理与药剂防治。首先,确保果园整洁,春梢萌芽前(2月底前),对病枝病叶进行冬春季修剪,移除并销毁,以此减少病菌的入侵途径。修剪后,使用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一次喷施,以保护树体健康。在隐蔽湿度高的果园,应着重排水,果农需修整沟渠,降低水位,...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的发病情况受到季节和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在春季末至夏季初,病害最为严重,而在高温季节则相对较轻。病害的发生程度与柑橘树的生长阶段和树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春梢和成熟叶片是发病的重灾区,而夏梢和嫩叶则较为幸免。大树或老树,特别是20年以上的,普遍易受感染,相比之下,...
(1)防病时间:在感病比较严重的果园,新梢刚展开1/4-1/2的时候就应该预防褐斑病保护春梢(病害发生特别重的可以在春梢接近完全展开后增加一次喷药),根据发病程度,全年喷药3~6次。即3月中上旬至5月上旬前2-3次喷药。5-7月上旬温暖多雨时节,连续2-3次喷施杀菌剂,每次相隔20天。8月根据病情再喷药1-2次,进...
(1)防病时间:在感病比较严重的果园,新梢刚展开1/4-1/2的时候就应该预防褐斑病保护春梢(病害发生特别重的可以在春梢接近完全展开后增加一次喷药),根据发病程度,全年喷药3~6次。即3月中上旬至5月上旬前2-3次喷药。5-7月上旬温暖多雨时节,连续2-3次喷施杀菌剂,每次相隔20天。8月根据病情再喷药1-2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