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风骨清高固无论已,但是初学花卉者总是由此入手,记得幼时摹拟芥子园画谱就是面对几页梅兰竹菊而依样葫芦,盖取其格局笔路比较简单明了容易下笔。其中有多少幽芬逸致,彼时尚难领略。最初是画梅,我根本不曾见过梅花树,细枝粗杆,勾花点蕊,辄沾沾自喜,以为暗香疏影亦不过如此,直到有一位朋...
读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其一》),(1)有一间能读书的小屋子,夏天绿树荫浓,每天与小鸟为伴就好了。 姜夔写梅。“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
数笔勾出薄云锦, 点墨初干意清新。 草原无边风细细, 驰骋汗马自生神。 九曲溪流枕烟树, 夕阳横笛牧羊人。 油润纸宣显棱角, 浅深有度墨均匀。 非凡艺技难寻见, 画卷复开凝眼看。 松茂鹰飞浮云外, 白梅欺雪不畏寒。 华贵锦鸡木芍药, 脱俗秋露玉竹繁。
所以说传统民族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如影随形根深蒂固,所谓“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设定让不计其数的人前赴后继误入歧途,仿佛不认可就不够风雅。但其实,也许最初只是文人墨客觉得念起来朗朗上口呢,也许只是绘画的时候更容易勾勒神韵呢?寥寥几笔就能渲染出几许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境,无形中遮掩多少功底不足、又...
姜夔写梅。“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曾经多少次啊,月华轻抚梅树,也轻抚我。夜色温柔,笛声如水。她在清寒中被笛声唤醒,欣然起来陪伴我,为我折梅枝。年华流过去了,往昔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