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为中国古代一些皇帝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辟土远服曰桓;克净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人物生平 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字意,出生于冀州蠡吾国(今河北博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刘志...
鲁桓公(约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4年),姬姓,名允,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五位国君,谥号为桓。公元前712年,鲁隐公被杀,鲁桓公即位,后来娶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为夫人,公元前694年,发现齐襄公与文姜有染,被齐国公子彭生杀死于齐国。鲁桓公被杀后,嫡长子鲁庄公即位。三、卫桓公 卫桓公卫完(?—公元前719年),卫国...
首先,汉桓帝的生平需要辩证的看待,也即他在位前期确实有不错的功绩,这符合“桓”这一谥号的定义。当然,汉桓帝在位后期也引发了党锢之祸,这促使其在历史上的整体评价不高。具体来说,阳嘉元年(132年),刘志生于冀州蠡吾国(今河北省博野县),袭爵蠡吾侯。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去世。当时,中常...
鲁桓公,本名姬允,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第十五任君主,死后谥号"桓"。公元前712年,前任国君鲁隐公遇害后,他继承了王位。后来他娶了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妹妹文姜做王后。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发现妻子文姜与齐襄公私通,结果在齐国被齐襄公派公子彭生杀害。他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鲁庄公继位成为新国君。三、卫国国君桓公 卫桓...
桓这个谥号最初是美谥。以下是具体分析:起源与意义:桓这个谥号的起源旨在赞誉那些开疆拓土、服远敬民、武定四方的君主,体现了对其卓越才能和功绩的高度认可。历史脉络:从历史发展来看,桓字所承载的意义并非一开始就指向贬义,而是自始至终都带有褒奖开国、治理有方的君王的意味。实例佐证:在齐桓公吕...
首先,汉桓帝的生平需要辩证看待。他在位前期确实有不俗的功绩,符合“桓”谥号的定义。然而,后期引发党锢之祸,导致整体评价不高。刘志登帝位后,汉桓帝任由梁太后和梁冀掌握大权,展现了少年老成的一面。安慰梁氏家族、增封梁冀,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灵活手段。延熹二年,汉桓帝主动退让,外戚梁冀放松了警惕,...
汉桓帝,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其正式谥号为孝桓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桓帝。他在位21年,是东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他的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外戚专权,宦官干政,黄巾起义,四方割据,民不聊生,国势日衰。他本人也是一个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任人唯亲,不思进取的昏君。然而,他的谥号却是“桓”,意为辟...
因此,齐桓公在位时期的功绩是辉煌的,那么其死后的谥号自然也是美谥。至于为什么是桓这个谥号,且听我细细道来。谥号的由来 谥号,是人死后,后代根据其生前的功绩作出的一种或褒或贬的评价,一般作用于王侯将相或者名人。而谥号制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逸周书·谥法解》中所提到的周公制谥。谥号一般有三种,即...
谥号,顾名思义,是对死者生前的一种致敬,即一个美好的谥号。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武帝的谥号孝武。西汉时期,以孝治国,所以谥号上总是带有“孝”字。与此同时,汉武帝在位期间,扩张西域,击败匈奴。吴的谥号应该是对此最好的解释。谥号是对死者生前的批评,典型的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宠幸褒姒,任用谄媚者,导致西周...
另一个是东吴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谥号为桓王,对于江东小霸王来说,也没什么争议。 除了这两位名将之外,第三个谥号为桓的人其实更出名,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也没有什么存在感,或者说,他也不是三国时代的人,只是出现在小说的开篇阶段,此人便是汉桓帝,刘志。 汉桓帝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