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正是看到成汉国力衰弱,所以计划伐蜀。北方伐蜀,是通过秦岭的蜀道南下,攻打成都。南方伐蜀,则是沿着长江而上,然后再沿着长江的支流(岷江或者沱江或者涪江)接近成都。这样水路运输物资方便,保证粮草供应。346年冬天,桓温上书奏请伐蜀。朝廷那边康献太后认为蜀地太远,道路险隘,恐怕桓温带军深入不能取胜。朝...
延聘汉国司空谯献之等人为参佐,擢用贤能,表彰善行,蜀人喜悦。 【学以致用】 桓温伐蜀,成汉灭亡 这一段,思考几点 01,兵法的重点不是战法,而是不败(不战)法则 桓温这次伐蜀,不在于桓温有多厉害,而在于成汉这一方应对的太烂 桓温只有一万人就平掉了成汉,也可以说是非常侥幸了 站在成汉这边的角度来思考,它...
朝廷的反对,是基于庾氏兄弟先前伐蜀的不利,因此不相信桓温伐蜀能成功。而桓温伐蜀,是因为他对伐蜀有一整套和庾氏兄弟完全不同的战略,他自信这个战略可以获得成功,结果也证明了桓温伐蜀的正确。庾氏兄弟伐蜀所用“偏师”,即并未将伐蜀做为东晋战略的重点,这样就使得伐蜀不力。桓温认为必须灭掉成汉才能保证...
而隔壁成汉政权连年混乱的现状,无疑让桓温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公元346年,经与幕僚商议,他定下了率领精兵一万奇袭成都、攻敌不备的战术。11月,他给朝廷上书一封、请求伐蜀;但鉴于朝廷那波人一定会叽叽歪歪、研究许久,他压根没等批复,奏折递上去后立即领兵动身。由于晋军的行动极为突然,直到他们进入...
东晋大将桓温伐蜀 在1668年前的今天,0346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十一),东晋大将桓温伐蜀。 346年12月10日,东晋大将桓温伐蜀。 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割据今四川大部、云贵局部的成汉发生了一桩变故。成汉大臣李奕自晋寿(今葭萌)起兵反叛。在荆州虎视眈眈的桓温从这次事件中嗅到了契机,于永和二年十一月辛未(公...
桓温与属下将佐商议伐蜀,大多数人都不赞同。江夏相袁乔建议:“经略大事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智者要有主见而不用众人都赞同。现在朝廷的外患在于后赵、成汉,伐蜀虽然有山川地理的艰难险阻,但成汉弱于后赵,我们应当从弱小的先出手。李势昏庸无道,上下离心,而且倚仗地利优势不修战备。我们最好能派遣精兵数万轻装出发...
这给桓温伐蜀制造了一定优势,晋军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峡口,然后直入蜀郡。然而这看起来并没有多大改变。从表面看,伐蜀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从荆州江陵出发,到蜀郡成都,不论水陆,距离都在二千里以上。晋军集结、出发、沿路攻城略地,肯定瞒不住成汉。如果成汉军逐次抵抗,桓温的主力能不能打到成都城下...
历史上的12月10日,桓温伐蜀,见到诸葛亮时代的小吏 今天是12月10日,公元346年的,12月10日,东晋大将桓温开始了伐蜀之旅,最终把成汗灭国了。桓温来到蜀地之后,他是志得意满,因为他感觉他建立了不世之功,恰巧相传桓温遇到了一个蜀地的小吏,老人已经100多岁了,所以我们倒是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假,然而...
桓温灭蜀文言文 《桓温将伐蜀》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 原文: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注释:[1]桓公:即桓温。[2]李势:字子仁,洛阳临渭人,巴西宕渠寅人。其先人李特因晋乱据蜀称霸,李势后受...
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234年)到桓温伐蜀(347年),历经113年,即使这位秘书在诸葛亮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岁,这个时候也一百三十多岁了。桓温问这位秘书:“诸葛公有何过人之处?”秘书答道:“未见有何过人之处”。桓温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丝自得之色。秘书沉吟良久又说:“但自诸葛公以后,更未见有妥当如公者”桓温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