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资治通鉴》记载:前400年,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首先,看看桑丘在什么地方? 图1:桑丘示意图 图2:桑丘示意图 古时候的地图位置,论证会有些偏差。但是,毫无疑问的可以看出,桑丘是在大野泽(今菏泽)附近。 也就是说,魏、韩、赵所谓的伐楚的“桑丘之战”,是在齐国境内发生的战事。 那么,为什么,三晋和楚...
在战国历史中楚国和秦国之交集不可谓不深,然齐国和秦国因为地理上的缘故因而交集不多。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一直如一座大山般的阻挡在秦国大军的铁蹄面前,而秦国每次对外有军事行动,都会关注东海之滨的举动,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齐国和秦国的一次对决也是首次对决:桑丘之战。桑丘之战前的战国 桑丘之战爆发前几年,...
公元前380年记载了五国围绕燕国桑丘的一场战争。 【原文及白话文】 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齐国出兵攻打燕国,夺取了燕国桑丘(今河北省保定市)。魏国、韩国、赵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军队进抵桑丘。 【注解】 公元前383年以来,魏国和赵国围绕卫国展开激烈争夺,魏国占领赵国刚平,赵国则火攻占领魏国棘...
1,桑丘之战:《战国策齐策一秦假道韩魏以攻齐》:倾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2,秦求九鼎之战:《战国策东周策秦兴师临周以求九鼎》: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
桑丘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但其对战国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从秦齐关系来看,这一战是个重要的转折点。秦国原本雄心勃勃地想要东进,却被齐国狠狠教训了一番,这才意识到齐国实力不容小觑,之后便改变了策略,不再轻易对齐国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是将目标转向其他诸侯国。对齐国而言,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自信心...
桑丘之战 战役年代:焦循及杨宽认为此战役当在齐威王末年,钱穆认为当在秦惠王三年(前335年),于鬯认为当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朔雪寒综合时代背景及前人说法,认为当在齐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时代背景: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齐国在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齐国国势窜起。隔年(前...
桑丘之战:秦国和齐国巅峰对决,结果谁赢了?在战国前期,魏国因为率先展开变法,加上地处中原地区,所以称为第一个霸主。不过,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魏国连续败给齐国,魏武卒等精锐力量损失殆尽,从而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宝座。在此基础上,不仅齐国迅速崛起,对于秦国来说,也因为商鞅变法和夺回河西之战,所以成为...
桑丘一战,匡章自然功不可没,回去就加官晋爵,因为这是秦国对齐国进行打击的第一次战争。可秦国的张仪却惨了,桑丘之战,说明他主张的连横策略没有起到作用,同时对他的国相地位也提出了挑战。为了避免齐国联合魏韩楚反制秦国,秦国不得不派出使者陈轸到齐国向齐威王谢罪,并以“西藩之臣”的名义自我贬低身份,可见秦国...
多次参与对外的重大战役,屡立战功,成长为齐国的一代名将。齐秦桑丘之战是匡章初次为将,也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第一次战败。这场战役也使得张仪的“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的行动受到极大的挫折,使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得以开展,魏惠王重新启用公孙衍的合纵策略,把张仪赶回秦国,任命公孙衍为魏相。
最后来说一说齐威王和齐国名将匡章,正是因为齐威王对匡章降秦的谣言不予理会,坚持相信匡章,没有临阵换帅才有了桑丘之战的大胜。匡章是战国被低估的名将,其一生至少有四次辉煌的战绩:一是前323年的桑丘之战大胜秦军;二是前314年趁燕国内乱之际攻入燕国并攻破燕都;三是前301年垂沙之战大败楚军,四是前2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