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阳证中阳气浮越较少,阳气又有向上的特性,故集中在上部头面而成戴阳证;而格阳证中阳气大量外越、上浮,弥漫体表上下,故格阳证中也有戴阳证之表现。比较而言,戴阳证是阴寒内盛,逼阳上越,阳气外越较少,仅限于头面上部,故仅见面红如妆;格阳证则是阴寒盛极,逼阳外越,阳气大量外浮,体表头面均有...
病情描述: 阴盛格阳证是什么意思 医生回答(1) 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病情分析:阴盛格阳证是一种中医病证,指的是阴气过盛导致阳气被抑制的状态。常表现为一些虚寒症状。 1.病因:多由体质因素或长期寒湿侵袭所致,造成体内阴气积聚。 2.症状表现: 四肢冰冷、面色苍白。 喜暖怕冷,甚至出现畏寒。 精...
在某种程度上,戴阳证与格阳证都体现了阴寒与阳气的格拒。戴阳证虽然阳气上浮较少,但其本质也是阳气被阴寒所逼,形成了格拒之势。而格阳证阳气上浮更为显著,自然也包括了戴阳证的情况。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阳气浮越的程度和部位。在治疗上,两者都应以祛寒为主。戴阳证在祛寒的同时,还需辅以通阳之法,...
除外热、身反不恶寒外的格阳表现外,还有阳气上浮“其人面色赤”的戴阳表现。 格阳证何以又出现了戴阳的表现呢?一是由阳气向上向外的特性所决定——既然阴寒内盛,逼阳外越,阳气浮越到肌表,那么必然也会向上浮腾,故格阳证既有发热、身反不恶寒,也有其人面色赤。二是由外越的阳气的多少所决定——戴阳证中...
①格阳证:又称格阳于外证。原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外假热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暗寓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此即典...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虽无明确“格阳证”论述,但在《伤寒论》317条中论述到“阴盛格阳证”的的表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根据此案特征也可在《伤寒论》11条中找到类似表现:“病患身大热...
真寒假热证,指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证候。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疑似难辨。真寒假热病位在下焦肝肾,在内以肾精亏虚为主,病机为肾中阴阳严重衰微,导致阴不涵阳、虚阳外越;肾阳衰微无以温煦,易导致全身阴寒偏盛,盛极则格拒虚阳于外。真寒假热证有戴阳和格阳之分,一为格阳于上,表现为面红如...
二者病理机制基本相同,皆属于少阴病阳气大衰,阴寒盛极,迫阳外越的真寒假热证。所不同者,格阳证因格阳于外,临床除虚寒证象外,见证以身热反不恶寒为主;戴阳证乃格阳于上,则以面色赤、咽痛为主。 在治疗上,均以附子、干姜为主药,破阴回阳。...
二者病理机制基本相同,皆属于少阴病阳气大衰,阴寒盛极,迫阳外越的真寒假热证。所不同者,格阳证因格阳于外,临床除虚寒证象外,见证以身热反不恶寒为主;戴阳证乃格阳于上,则以面色赤、咽痛为主。 在治疗上,均以附子、干姜为主药,破阴回阳。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取其大辛大热回阳教逆,通达内外,如兼有汗出...
少阴寒化证——阴盛格阳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解析】论少阴阴盛格阳的证治。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为少阴寒化证的典型脉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