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仪就是因这项技术而产生的仪器。它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通常我们简称为MRI,是一种强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让我们能够窥视人体内部,看到那些X射线无法捕捉到的软组织和器官。这项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MRI的工作原理可能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东西,...
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为人体内部组织器官成像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的医疗器械。发展历史 早在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和斯坦福大学的Felix Block领导的两个研究小组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发现以后,很快就形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核磁共振波谱学。它可以使人们在不破坏...
核磁共振成像(英语: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台湾又称磁振造影,香港又称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
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有两个学科分支: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是基于化学位移理论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测定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诞生于 1973年,它是一种无损测量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多种物质的内部结构...
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它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是利用射频脉冲队对置于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进行激励,最后按一定的数学方法重建形成的数学图像。 磁共振成像原理是什么 核磁共振是通过人体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内的物理运动信号产生的。当核磁共振的外来...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由AURORA操作台、患者处理系统、磁体、梯度系统、RF系统、计算机系统、AURORA界面组成的医疗器材。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体是超导磁体,静磁场强度为1.5 T;最大梯度强度2.0G/cm;射频功率9KW;空间分辨力应不大于2mm, 最小层厚1mm,适用于采用非侵入性而且无电离辐射的核磁共振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信息...
2013年,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欣在武汉牵头启动这种仪器的专项研制工作,带领我们团队研发出了全球首台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它包含超极化技术、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可穿戴式成像探头等一系列突破技术。 现在,患者只要穿上一件特制“小马甲”,吸口特制气体,这台成像装备3至5秒后就能得到...
核磁共振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其原理如下:1.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在外加的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2.经过空间编码技术,用探测器检测并接受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 ct和核磁共振的原理区别 李彩霞副主任医师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三甲 CT和核磁共振有以下区别:1. CT通过球管发出X线束照射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