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君团队发现一种CRC病原体,即核梭杆菌(Fn),矛盾地使MSS CRC对抗PD-1敏感。与Fn含量低的MSS CRC患者相比,来自Fn含量高的MSS CRC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到携带MSS CRC的无菌小鼠中可增加抗PD-1的敏感性。在携带MSS CRC的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物和CD34+人源化小鼠中,单次进行Fn...
2024年9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Cancer Cell(IF=48.8)在线发表题为“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acilitates anti-PD-1 therapy in microsatellite stable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可以促进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抗PD-1治疗。该研究发现一种CRC病原体,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
本期介绍的时空/细胞组学相关研究文章共计2篇。以下是应用时空云平台STOmics Cloud的Genpilot模块生成的文章概要,并辅以人工审核,供了解参考。 1、核梭杆菌通过肿瘤干细胞的新生来促进结直肠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through neogenesis of tumor stem cells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微卫星稳定型(MSS)结直肠癌(CRCs)通常对抗程序性死亡-1(PD-1)治疗具有耐药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君团队发现一种CRC病原体,即核梭杆菌(Fn),矛盾地使MSS CRC对抗PD-1敏感。与Fn含量低的MSS CRC患者相比,来自Fn含量高的MSS CRC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到携带MSS CRC的无菌小鼠中可增加抗PD-1的敏感...
我们知道,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说到促癌肠菌黑名单,那具核梭杆菌必定榜上有名。 具核梭杆菌的一个关键毒力特征是它能够通过表面的粘附素(一种粘附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使自身能够黏附到宿主细胞或组织表面,并激活宿主细胞的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进而推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具核梭杆菌、坏死梭杆菌。 它们几乎存在于儿童的所有类型的感染中,包括菌血症,与耳科疾病相关的脑膜炎 ,内脏破裂后的腹膜炎,以及口腔或肛门口附近的皮下脓肿等。 致病梭杆菌在生物膜(特别是软组织)中粘附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斑微生物的卓越能力使其成为一种高度侵入性的病原体。
过去十多年,肠癌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已广为人知。在与肠癌紧密相关的细菌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是研究热度最高的一个细菌。Fn是人口腔中常见的共生菌,其在肠道中的富集跟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2】。3月20日,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Nature期刊报道了Fn动物亚种(Fn ...
2024年9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Cancer Cell(IF=48.8)在线发表题为“Fusobacterium nucleatumfacilitates anti-PD-1 therapy in microsatellite stable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可以促进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
具核梭杆菌是梭菌属的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杆菌,但并非癌症,只是可能会增加癌变风险。 具核梭杆菌并非癌症,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具核梭杆菌在体内不断滋生繁殖,可能会增加癌变风险。因为该致病菌数量增多后,可以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如甲烷、丁酸等,这些物质可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间接性引起癌变。但是具核梭杆菌一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