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核固缩:由于核脱水使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核的体积缩小;②核碎裂:核染色质崩解为致密蓝染的小碎片,核膜破裂溶解,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中;③核溶解:在脱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染色质的DNA分解,染色变淡,只见,甚至不见核轮廓。当损伤因子较弱,病变过程较缓慢时,可先出现核固缩,而后碎裂,最后溶解。但如果损伤...
细胞核的改变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①核浓缩,即由于核脱水使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核体积缩小;②核碎裂,核染色质崩解为小碎片,核膜破裂,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内;③核溶解,在脱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染色质的DNA分解,细胞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因而染色变淡,甚至只能见到核的轮廓。
下丘脑是位于脑干底部的一组核团,主要参与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它与丘脑、杏仁体、大脑皮质等多个核团相互联系,调节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 总之,大脑核团具有多种形态和功能,其相互联系和调节在大脑信息处理和神经调节方面至关重要。对大脑核团的形态学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大脑调节机制的...
将盖尔评分与脂肪组织AAD风险模型联合应用时,同时具备这两项预测指标的个体患癌的OR值为4.70(95% CI:2.29-10.90,P<0.0001);与脂肪组织IR模型联合应用时,同时具备这两项预测指标的个体罹患癌症的OR值为3.45(95% CI:1.77-7.24,P=0.0002)。 该研究认为,基于深度学习的衰老相关核形态学分析可有效预测良性乳腺活检标本...
细胞核形态学在诊断病理中的意义 邢小翠、徐亮整理黄述斌指导 1 一、细胞核结构 在光镜下细胞核可呈现出核膜、核仁,其形状、大小、染色等变化,根据形态表现的不同,仍然是目前肿瘤诊断的主要依据。深入了解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对肿瘤诊断和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2 二、细胞核位置、层数、极向排列 •位置:对于上...
一,细胞核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二,细胞浆改变:细胞坏死时,胞浆内的核糖体逐渐减少,嗜碱性减弱,胞浆与酸性伊红的结合能力增强而呈嗜酸性.三,间质的改变:坏死的细胞和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结果一 题目 光镜下细胞坏死时,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是哪三种? 答案 一,细胞核...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组织细胞破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粒细胞白血病等。 ★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外周血...
细胞坏死时的核形态改变是病理学中的基本知识点,核心机制为染色质降解和核膜破坏。具体包括以下三步: 1. **核固缩**(pyknosis):核体积缩小,染色质凝聚、深染; 2. **核碎裂**(karyorrhexis):核膜破裂,染色质崩解成碎片散在胞质中; 3. **核溶解**(karyolysis):DNA被酶解,核染色变淡,最终核结构消失。
同时,受损的淋巴细胞还会出现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核破碎、双核淋巴细胞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后者指的是细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即微核,这是射线损伤后的特殊表现。小结 综上所述,淋巴细胞微核现象在临床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还能反映放射损伤后的细胞变化。在接受大...
解答一 举报 一,细胞核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二,细胞浆改变:细胞坏死时,胞浆内的核糖体逐渐减少,嗜碱性减弱,胞浆与酸性伊红的结合能力增强而呈嗜酸性.三,间质的改变:坏死的细胞和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