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标出性是主观感觉到的符号偏离,无法像语言学的标出性那样客观度量。 文化具有标出性的“非文化”对立面,可以是前文化,异文化,亚文化。 在一个文化内部,常常有亚文化群体,他们也经常以特别的风格区别于主流文化。 一般情况下,标出性会导致很强烈的自我感觉。 异项组成一个集体时,很可能自觉地维持标出性形式...
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就是“标出项”(themarked),使用较多的那一项,就是“非标出项”(theunmarked)。因此,非标出项,就是正常项。关于标出性的研究,就是找出对立二项用多用少的规律。标出性在文化中普遍存在,我们从讨论标出性最常用的例子说起:英语中man与woman的对立中,man为非标出项,第二词woman比较长,比...
在文学作品里呀,那标出性原理一般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夸张以及讽刺来展现的。在视觉艺术当中呢,标出性原理常常是借助形象和符号的夸张与扭曲来呈现的。比如说,卡通和漫画经常运用标出性手法去展现社会现实里的问题,在文化批评方面,标出性原理能够通过揭示文化中存在的矛盾与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和改革的需求。
文艺理论研究 年第 期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 赵毅衡 标出性标出性这个术语 在语言学中一直作“标记性”。此译名很不方便 “标记”的汉语词意义过于宽泛 容易出现误解误用 例如 风格标记 文体标问题 雅克布森等人用的词是 标出这个概念 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由布拉格学派的俄国学者特鲁别茨柯伊 的一封信中提出的...
【转载】彭佳 王万宏:文化标出性的三项间动力关系 所谓“标出性”,是指对立的两项并不对称,其中,使用较少的一项为“标出项”,较多的则是“非标出项”;这一现象在语言学中相当普遍,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文化中,这样的不对称性也是广泛存在的。前苏联符号学家尤里·M·洛特曼在考察文化运动机制时,就...
标出性这个概念,中国语言学界一直译作“标记性”,此译法丢失了markedness 的被动意味。此概念是布拉格学派的俄国学者特鲁别茨柯伊(Nikolai Trubetzkoy)在给他的期友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的信中提出的。对立的两项之间必然不对称,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是“标出项”(the marked),而对立的使用较多的那一项,是...
简言之,就是在二元对立关系中,使用频次较少的一方通常被视为“标出项”,而使用较多的一方则被视为“非标出项”。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中国性别文化中的标出性与权力翻转现象。在文化标出性理论的研究中,赵毅衡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他首先提出了“中项偏边”原则,为了便于...
一、从语言“标记性”到文化“标出性”“标出性”是赵毅衡先生对语言学术语“标记性”的新译。“标记”理论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布拉格学派的学者特鲁别茨柯伊(Nikolai Trubet-zkoy)和雅各布森(Roman Jacobson)所创。特鲁别茨柯伊从音位学角度提出了三种对立:(1)有无对立(privative opposition)指甲乙两个音位的唯一区...
MIRRTEX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