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徴讲国史》的内容强调了学术成果的积累与传承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它指出,学术研究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类智慧的传承。通过传承前人的成果,我们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更专注于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学术成果的传承也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使更多人受益。这...
下阕则点出了兴修水利工程的重大民生价值和水利献身、负责、求实精神的文化源头。柳诒徴将河海的水利特色,融合古代的典故,成就了一首极佳的韵文。其曲谱则由时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英文、经济学的教师刘文海配曲。其时,国内多所学校采用该旋律作为校歌歌谱,包括燕京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金陵中学等。 跨越百年时光...
柳诒徵翰墨集 柳诒徵(1880年2月5日-1956年2月3日),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胡焕庸曾评价,《中国文化史》和另一部“命世奇作”《国史要义》两...
(转)柳诒徴等人和傅斯年之间的学术争论,折射出南北两派学人在“为学而学”与兼重经世方面的治学路向差异。“北派”依据西方现代学术理念,认为只有坚持非功利主义学术观,方能致学术于独立。胡适强调:“我们做学问不当先存这个狭义的功利观念”,而“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当有人邀其参加以“研究...
即以当日梁、柳两先生关系而论,吴宓作为当事人,所忆与今印象就大不同:“近今吾国治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先生联镳并驾,而致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谋先生诒徴。两先生皆宏通博雅,兼包考据义理词章,以综合通贯之法治国学,皆粹其精力于中国文化史。”吴氏又言:“梁先生名较大,柳先生则有梁先生所不...
柳诒徵是学衡派及民国时代东南学派的代表学者,中国近代著名文献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学研究的先驱,与陈寅恪、陈垣并称“南柳北陈”。据张舜徽考证,“历史”一词就是由柳诒徵《历代史略》而来,沿用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柳诒徵学术长期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柳诒徵的学术思想和文化...
试论"五四"前后学术界对"进化史观"的反省——以章太炎,梁启超,柳诒徴的史学思想为例 柳诒徵进化史观五四前后,章太炎,梁启超,柳诒徵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境遇下,分别运用:佛教,新康德主义,《易传》等理论资源,对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 于楠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被引量: 4发表...
江苏省历史学会柳诒徴研究分会秘书长高文权介绍,柳治徽先生是东南学派代表人物,是近代镇江学术“第一名片”。镇江柳诒徵与无锡钱穆作为近现代史学大师,是20世纪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史学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弘扬中国文化、昂扬民族精神为职志。这次讲座主要讲述中国现代这两位“江南大儒”的交往、治史旨趣和精神志业,...
文化传承面临的尴尬,使得近代那些“并识西学西理西俗西政,能为融合古今,折衷中外之精言名论”的学人著述,(吴宓称述柳诒徴与梁启超语,见氏著《空轩诗话》)很自然地成为我们进入传统经史之学的津梁。其中以史学言,柳诒徴的《国史要义》,与近世言史学的其他著作比较,既不似张尔田《史微》的迂旧,又不像何炳...
日后,梁任公不但陆续撰文发表于柳为主要导师的《史地学报》,亦同意将其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所成之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连载于《史地学报》。柳、梁两人亦有多次学术上的商讨。此段情节由王信凯《<学衡>中的柳诒徴》揭出,台北《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200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