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一知己,高山流水遇知音。提到“唐宋八大家”中的“神仙友谊”,就不得不说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刘柳之交”。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与22岁的刘禹锡同中进士。但因为刘禹锡家道中落,出身微寒,即便金榜题名,依然会遭遇士族子弟的讥讽嘲笑。柳宗元却能摒弃门阀之见,欣赏刘禹锡志存高远,二人就此相知。一个...
韩愈确实对柳宗元与刘禹锡两人心有怨怼,贞元十九年冬,韩愈因上疏直谏宫市之弊而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韩愈认为自己之所以猝遭贬谪,是因为柳宗元与刘禹锡二人泄露了一些他在三人私下晤谈时的过激之言,因此触怒当道。尽管刘禹锡后来向韩愈袒露心胸,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但韩愈胸中依然有积霜未能彻底冰消,乃至于当刘禹锡...
后来,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并为他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同时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人在仕途上感同身受,诗文上也是互相影响,彼此取长补短。 韩愈和刘禹锡是唇枪舌剑的辩友,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柳宗元又和韩愈是共同倡导“古文运动...
弥留之际,柳宗元将子女托付给了相交一生的挚友刘禹锡,一同寄去的还有他的文稿。半个月后,泊舟衡阳的刘禹锡收到了柳宗元的信,一生要强的他捧信大哭,几乎崩溃。刘禹锡立即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并写下《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这首诗吊唁故友,后又作《祭柳员外文》和《重祭柳员外文》悼念他,并费时二十余年整理柳宗元留下...
说到“诗书画中的诗坛知己”,就不得不提到有着大唐“铁三角”之称的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这三人了。 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既是科举应试的同学,而后又陆续调到御史台任监察御史,成为了私交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奇文共赏。这样,他们三人的友谊既因为当年同学而源远,又因为后来同事而流长。
先说这三个人,韩愈最大,他出生于768年,刘禹锡772年居老二位置,柳宗元最小,他生于773年属于老小。最大的比最小的差了五岁,但年龄不是问题,他们成了铁哥们,被人戏称唐代文坛“铁三角”。韩愈虽然最大,但单论“考商”和“考运”,他和刘柳二人简直没法比。他从786年第一次参加科举到792年考中用了7...
唐朝贞元九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因为读书而结交,然后变成了御史台的同事。接着,韩愈也加入了他们,有着同事、同学的多重关系。可是韩愈没有他们幸运,在京城上班没多久,就被贬了。韩愈认为,自己倒霉,和柳宗元、刘禹锡有关,可能是他们背后捣鬼。于是...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人在仕途上感同身受,诗文上也是互相影响,彼此取长补短。 韩愈和刘禹锡是唇枪舌剑的辩友,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柳宗元又和韩愈是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文坛搭档,就这样成就了唐朝一出绝无仅有的“三重唱”。 唐元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819年,一生波折的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任上...
韩愈确实对柳宗元与刘禹锡两人心有怨怼,贞元十九年冬,韩愈因上疏直谏宫市之弊而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韩愈认为自己之所以猝遭贬谪,是因为柳宗元与刘禹锡二人泄露了一些他在三人私下晤谈时的过激之言,因此触怒当道。 尽管刘禹锡后来向韩愈袒露心胸,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但韩愈胸中依然有积霜未能彻底冰消,乃至于当刘禹锡祈请...
早年在京城的时候,柳宗元、刘禹锡就因共同的志趣,与韩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三人经常在一起探究诗文,讨论国事。柳宗元也积极响应韩愈的号召,共同提倡“古文运动”,因此被世人并称为“韩柳”。柳宗元被贬后,昔日的朋友都避之不及,只有韩愈和刘禹锡与他的书信从未中断。后来,有位年轻人从长安奔赴永州,想要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