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左图为南朝模仿东汉恢复的神道柱,右为东汉神道柱,1964年发现于北京石景山。现存有石柱两根,额上隶书“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另有柱础、墓阙残构件,共十七件。墓建于东汉永元十七年(105年)。柱子的
最后是柱顶部圆形上盖,盖上往往矗立着雕刻成动物或人物形状的墓镇。这些墓镇形态各异,有的威严庄重,宛如守护神灵,令人心生敬畏;有的灵动活泼,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为原本肃穆的神道柱增添了几分神秘而独特的灵动气息。这件杨府君神道柱的额题完整清晰,毫无任何残缺破损之处,犹如一部完整的史书,向后人详尽地展...
神道柱,又称墓表,是置于陵墓神道前端两侧的石柱,主要作用为神道的标识。神道柱指引之处必有相应大墓。来此游玩的游客常对神道柱的历史背景感到疑惑。然而,世代居住在此的原杭州牛奶公司的职工,年幼时常在申明庵、二郎庙以及神道柱旁嬉戏游玩,他们的祖辈们都流传着一个与...
如果虎山神道柱的主人是从海宁迁葬而来的陈论侍郎,那么根据《海宁渤海陈氏宗谱》卷八第二十一记载,陈论与原配闵氏原本合葬于海宁菩提山(今袁花神仙湖南……)。闵氏是福建兴泉(泉州府)道台(三品)闵肃之女,乃湖州人士。被赐“淑人”封号,并被《海宁州志稿》载入“...
杨府君神道柱,东晋时期的文物,通高82cm,宽44cm。这件石柱于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被刻制,共有7行43字,采用隶书体。神道柱在东汉时期便已出现,通常树立在祠堂、陵墓等建筑物的神道入口处。神道柱通常由三部分构成:下部的基座,即柱础;中部的柱身,柱身上部刻有长方形石额,额下可能饰有...
《杨府君神道柱》,东晋,高82cm,宽44cm,现藏故宫博物院。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刻石。存文7行43字,隶书体。神道柱在东汉时已出现,是树立于祠堂、陵墓等建筑物之前神道口处的石柱。神道柱有3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础;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长方形石额刻字,额下有的饰以浮雕;三是柱顶部圆形上盖...
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神道柱为“秦君神道柱”,此石柱出土于北京石景山区永定河故道,共有两件,建造于105年。秦君神道石柱柱顶佚失,柱身及柱础完整。两件规格相同,通高2.25米,四方形柱额长0.48米,宽0.43米。柱身雕通长直线竖纹,柱上部雕两只螭虎盘于柱侧承托柱额。额上为汉隶竖刻3行,...
神道柱 竖立在大型陵园茔域中神道两旁的石质标识柱。在东汉官员、贵族等大型墓葬中已形成使用墓碑、石人石兽、神道柱、石阙等大型纪念性石刻组合的风习。一般为多棱形圆柱,下面有柱础和底座,上部为一块长方形碑版,刻写墓主姓名或其他有关文字。对于圆柱外形的来源,曾有学者认为是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也...
睡前再温习一遍知识点 加深印象记得更牢固~ (ps:我们的睡前一背栏目会在一个专题结束后汇总给大家 pdf的!)
没有区别。华表也称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用于放在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故也称为神道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