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律格:如何建立一种非二元的思维方式?《回音室》是艺术史学者、牛津大学荣休教授柯律格全新的中国艺术专著。柯律格以“气韵生动”一词的翻译与流转为线索,指出中国古代画论实际与彼时西方的思想潮流不谋而合,经历冈仓天心、劳伦斯.宾扬、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而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刘海粟等又将不同的...
以下是莫一奥与柯律格教授的对话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莫:《回音室》是一个十分有意思也非常形象的书名。当一个人站在回音室里发出声响,声音将会来回穿梭,进而形成一个音域场。这个声音的每一次折返与再传播,都会有所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回音室变得丰富、复杂、有趣。在本书中,在理清这些回音及其传播...
柯律格:误读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有这样一种误读,前几天我在出租车上对司机说:“我要去友谊商店。”司机却对我说:“你要去的不是友谊商店而是友谊宾馆。”如果我不知道友谊商店和友谊宾馆之间的区别,这样的误读就会带来麻烦。而完美的理解实在是太难实现了,我们必须要接受这一点。当然,有时候误解会非...
柯律格 果不其然,今年4月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谁在看中国画》中文版第一章开篇,作者柯律格就谈到了黄永砯最具代表性的装置作品——“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柯律格追溯了两本书的成书背景和地位,继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黄永砯的解构主义姿态是否真的标志...
柯律格全部作品:牛津艺术史系列(第一辑·全十册),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谁在看中国画,中国艺术,大明: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藩屏,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开放的艺术史(共10册),牛津艺术史1(套装共10册),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
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以艺术史领域的实证主义倾向开场,柯教授指出了艺术史的研究往往受掣于现存的实物,而甚少涉及大量已散佚的器物和图像。套用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 )的名言,艺术史领域同样也有“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前者正是目前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后者则因为实物材料...
在柯律格看来,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伴随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特别是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逐渐清晰起来的。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艺术领域“中西二元对立”的观念持续至今,并非不可理解。在柯律格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艺术史的边界被不断拓展。作为一位出生于战后、成长于后殖民主义兴起之时、见证了后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
观点聚焦#艺术史的意义何在 顶尖艺术家、策展人、学者或专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艺术史学家柯律格(Craig Clunas)认为,当我们站在艺术作品面前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与作品问世时的人打交道。他们在很多方面与我们截然不同,但却在另一些方面与我们极度相似——艺术史能让
澎湃新闻获悉,英国牛津大学荣休教授、知名艺术史学者柯律格近日北京举办讲座通过还原20世纪初“六法”在国际上的传播、翻译与再诠释的种种瞬间,尝试探讨今天所理解的“中国画论”如何在全球跨国因素的影响下逐步成形。向大众传达 “世界主义并非从一种文化的单一中心辐射出的一个圈,相反,中心无处不在,边缘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