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记忆 《物质与记忆》是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亨利·柏格森。内容介绍 中华民国十一年一月初版 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再版 张东荪依 N.M.Paul & W.S.Palmer 英译本(依据法文原书第五版)重译,参校日本译本
物质与记忆,就是从物质出发,回到记忆,形象是物质的显现,也是记忆的显现。 纯粹知觉,只有物的一面的纯粹知觉 纯粹知觉,在柏格森那里是不太可能,它仅仅是一种极限的状态,因为他把所有的记忆都完全清除掉,让直觉无限的去接近于物,还原到物的状态,纯粹的物的状态,物质状态,这对于柏格森来说是不太可能的,对于梅亚苏这...
可以说,精神存在于物质与时间之外,这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分离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断言影像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沉思的产物,目的是将心灵与物质世界割裂开来,也是将意识与物质世界割裂开来,柏格森哲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重建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同一性,用一种关于绵延时间的一元论取代精神与物质分离的二元论。 在《物质与记忆》...
在《物质与记忆》中,良知被理解为一种实践能力,即处在梦的平面和行动的平面之间的一种记忆能力。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中间状态,而最好的状态,则是一种“幸福的倾向,在这种倾向中,有着一种如此灵巧的记忆能够精确地顺应当下情况的种种边界”[10],简言之,一种能够积极地调动记忆宝库的种种...
《物质与记忆》简介 《物质与记忆》名句(1) 《形而上学导言》 1. 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 2. “ 所谓直觉, 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 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 ... 《形而上学导言》简介 《形而上学导言》名句(2) ...
德勒兹认为,我们不应该对柏格森直接或间接论述电影感到惊讶,柏格森的那两本书中的论述涵盖了电影的早期历史,在这一时期,电影通过提供与思想相关的运动-影像,为哲学思想的变化提供了昭示。然而,《创造进化论》的最后一章批判了“电影式”的思维模式,柏格森认为电影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幻觉。尽管《物质与记忆》中没有提到...
柏格森的三种假设。 《物质与记忆》的广义多元论: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节奏,实在地区分开来的绵延的共存,因而也就存在着时间的彻底的繁复体。柏格森... 2024-07-29 18:02:1410人喜欢 展开 第1章“作为方法的直观”6000字提要 手枝 直观有其严格的规则,构成了哲学中的“精确性”。相比于绵延或记忆,直观是第二位的...
物质与记忆 📚 柏格森的世界观是“影像的集合”,他拒绝将世界视为物质微粒或第一性质组成的实在论,也反对将事物视为心灵产物的唯心论。记忆学说方面,柏格森认为知觉是生命的活动,而生命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绵延,因此知觉必然有其历史的积淀,这就是记忆。记忆分为“纯粹的记忆”和“机械的记忆”,前者是生命自发的...
一个将记忆作为大脑的直接功能的学说,一个提出了不能解决的理论性难题的学说,一个以其复杂性对抗想象力的学说,一个结果与内省资料不相容的学说,就是这个学说甚至不能得到大脑病理学的支持。 所有的事实和相似性都支持这样一个理论:将大脑仅仅视为感觉和运动之间的中间层,在感觉和运动的集合体中看到了精神生活的顶...
到这,我们终于明白,柏格森的哲学里,不仅有本能和直觉的发展,有对理智的贬斥,更有对时间的绵延的阐述,对人类非理性的赞美和发扬,以及物质与记忆所形成的混合概念。实际上,柏格森所阐述的世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们的世界,即每个都生活在时间的绵延里,然后运用着各自的知觉和精神,本能和直觉,在一条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