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概的半渡而击在《孙子兵法》中也有迹可循,它体现“围师遗阙,穷寇勿迫”的道理,避免出现敌军“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情况。 正是这一系列精妙的战术计谋,使吴国联军以弱胜强,连败楚军,最后顺利攻入楚国都城郢都。由于孙武作为将军参与了柏举之战,使得...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由吴王阖闾领导,孙武和伍子胥指挥3万吴军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郢都的战役。此战是春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以少胜多最经典也是最悬殊的战役。 与后…
柏举之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次攻破大国都城的战役。 柏举之战让楚国差点亡国,虽然后来在秦国帮助下复国,但元气大伤,大国的威望已然不在。反而是吴国经此一役,强势崛起;尤其是后来吴王阖闾派儿子夫差再次伐楚,威震东南,为日后吴国的称霸大业奠定基础。 后果 携李之战:吴王阖闾通过柏举之战,攻破强楚之后,开始与越王勾...
从公元前537年至前506年,连续败于吴国就有八次。在柏举之战前的六、七年中,由于伍员的疲楚策略奏效,使楚军力量大为削弱,在战略上由进攻逐渐转为防御。柏举之战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它所传达的智慧和道理,依然适用于今天。无论是在职场竞争中,还是在生活的各种挑战中,我们都需要具备战略眼光...
柏举之战是东汉末年一场重要的军事冲突,发生在公元190年。这场战役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的动荡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权臣横行,地方豪强逐渐崛起,民间动乱频繁。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农民起义军以“天公将军”,反抗腐败的汉朝统治。尽管起义最终被镇压,但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汉王朝统治的动摇...
吴国对楚国的毁灭性一战,也是孙武的成名之战,以及伍子胥的复仇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冬天,吴王阖闾亲自挂帅,孙武子为主将,伍子胥、伯嚭(pi)等人为将军,阖闾的弟弟夫概为先锋,吴国…
子西则率残兵西逃,十一月,吴军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这次战役,以吴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史称“柏举之战”。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国在经过六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词解释】柏举之战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春秋时吴楚之战。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冬,吴王阖庐联合蔡、唐攻打楚国,在豫章(其地在淮南江北之界)同楚军夹汉水(即汉东江)对峙。楚司马子常率军渡汉水,从小别至大别(大别、小别皆淮南汉北之山)布下军阵。吴楚在此打了三仗,楚军皆不利。十一月,两军在...
柏举之战的具体经过并没有详尽的史料记载,但根据《史记》和《左传》等古籍的记载,可以大致还原战役的过程。1. 战略部署:吴国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决定对楚国发起进攻。吴王夫差选择了柏举作为进攻的主要方向,原因在于柏举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了通往楚国腹地的关键通道。吴国军队集结在此,准备对楚国发起突袭。2. 战斗...
首先,柏举之战中,秦国之所以出兵救援楚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就第一点来说,则是楚国大臣申包胥感动了秦哀公。公元前505年,吴国大军攻占楚国都城后,申包胥千里迢迢,来到秦国寻求救援。《史记·秦本纪》“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