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壳丸,这一经典名方,不仅在古代医书中屡见不名,更在《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瑞竹堂方》中获得了“七仙丹”的美誉。它被归类为健阳剂,能有效缓解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以及小便频数等众多症状。其独特之处在于其精心挑选的草药成分:木香、麸炒枳壳、白茯苓、酥炒川楝子、去毛知母、盐炒...
枳壳丸,这个在古代医书中常见的方剂,以其独特的疗效备受推崇。而《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瑞竹堂方》中的枳壳丸,更被誉为七仙丹,不仅名声响亮,更以其卓越的补肝益肾、滋阴壮阳功效而著称。此方剂能治疗多种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以及小便频数等,为阳痿患者带来了福音。七仙丹的组成十...
药方名称枳壳丸 处方皂角1挺(去黑皮,微炒)枳壳(去瓤,麸炒)川大黄60克(锉,微炒)羌活(去芦)木香(不见火)橘红桑白皮(蜜水炙)香白芷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有实热,心腹壅滞,四肢疼痛,两胁胀满,大小便不利。
大枳壳丸 大枳壳丸用于一切酒食所伤,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疼痛,饮食不消,痰逆呕吐,噫醋吞酸,饮食迟化。 大枳壳丸--《御药院方》卷四 【处方】枳壳(麸炒,去瓤)1两,茯苓(去皮)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制)1两,半夏(汤洗7次)1两,人参(去芦头)1两,木香1两,青橘皮1两,陈橘皮(2味各汤浸,...
古代医书中,以“枳壳丸”为名的方剂不胜枚举。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出自《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瑞竹堂方》的这款枳壳丸,别名为七仙丹,不仅名字优雅,更是一款专为壮阳而设的良方。它能够有效地缓解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以及小便频数等诸多症状。其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木香、枳壳、白茯苓...
《卫生宝鉴》卷四中记录了一种名为枳壳丸的中药方剂。该方剂由多种药材组成,具体包括三棱、广茂、黑牵牛、白茯苓、白术、青皮、陈皮、木香、枳壳、半夏和槟榔。这些药材按照特定比例混合,炮制后磨成细末,与醋糊调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时取50丸,用温姜汤送服。枳壳丸具有理气消食和祛痰逐饮...
白术枳壳丸 《医方类聚》:白术枳壳丸 白术、枳壳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胎前,胎在胸腹痞闷。 方剂类型: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祛风湿剂、祛湿利水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止血剂、活血剂、化痰止咳平喘剂安神剂、熄风剂、开窍剂、补益剂、...
【处方】大黄、枳壳、厚朴、陈皮、甘草、木通。【功能主治】积热泄泻,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腹痛,欲便而不得便。【用法用量】六一散2钱调服。【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大黄枳壳丸这种方剂的介绍了,现代人在物质水平提高了之后就开始...
茴香枳壳丸 茴香枳壳丸--《御药院方》卷四 【处方】枳壳(麸炒,去白)、茴香(微炒香)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满下虚,腹胁胀满,气不宜通。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或米饮汤送下亦得。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 45 种“枳壳丸”的组成 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1 来源:《圣惠》卷二十一。 组成:枳壳 1 两(麸炒微黄,去瓤),丹参半两, 赤茯苓 1 两,川升麻 1 两,黄耆 1 两 (锉),防风 3 分(去芦头),羌活 1 两,人参 1 两(去芦头),羚羊角屑 2 分,薏苡仁 2 两,桂心 1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