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庆没办法直接辞退鲁迅,便指示教务长兼理科主任刘树杞利用一些生活小事,对鲁迅进行排挤。鲁迅讲课、写作,需要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刘树杞却动不动就让鲁迅搬家。鲁迅在厦门大学执教4个月,就被迫搬了3次家。不仅如此,刘树杞还以节约为由,拿走鲁迅的火炉、椅子,甚至电灯泡等物。鲁迅无奈之下,萌生了去意。让...
②林文庆说的“有钱人”是“投资人”的意思,鲁迅将其转换成“有钱的人”这个意思。这样处理,既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又鲜明地表达了对校方罔顾教授们的意见,执意克扣经费的不满。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①鲁迅故意偷换概念:“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
于是顾颉刚、黄坚等教授便一同向鲁迅发难,后者是介绍鲁迅来厦大的林语堂的秘书。这让鲁迅更加忍无可忍。 “重的是钱,何曾重过学问” 当时的厦大分为两派:一派是本就与鲁迅等人有间隙的“现代评论派”的宿敌;还有一派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认为自己现在...
林文庆(当时厦门大学校长)为了攀附银行家,设宴招待,并邀请鲁迅等知名教授作陪。 鲁迅接到赴宴通知单后,随手在上面签了个“知”字,但根本未去赴宴。 第二天,林文庆问鲁迅:“你签了字,怎么又没去呢?”鲁迅说:“我是没打算去的。 我签个‘知’字,是不去可知矣。 ”林文庆又说:“北京大学的同仁都去了,...
林文庆尊崇儒学,却又是十足的基督徒;他信奉圣母,却又是南洋孔教会的会长,孔子儒学在南洋的唯一传人,他并非反时代逆行的“独尊儒术”,也不盲目的全盘西化;而鲁迅则坚定地以中国传统文化做思想的最终指引又对民国时西方的先进哲学体系有着兼容和吸纳,对于遵孔还是反孔,二人有着不同的甚至是抵触的相对观念。
鲁迅本与学生中的国民党员有距离,但在1924年学潮中,林文庆曾指挥建筑工殴打学生,鲁迅得知后,更倾向于为学生出头。 不愧是宽容专业的毕业生 1926年12月31日,鲁迅执教厦大仅4个月,便正式提交辞呈。 鲁迅辞职激发风潮,1927年1月6日,校园内“贴有驱逐刘树杞之揭帖甚多,风潮恐不能免”,当晚便有170多名学生签名驱逐...
鲁迅曾于厦门大学任教四个月,其间留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林文庆没有料到鲁迅下了不少趣闻逸事。会有如此言行,措手不及。 鲁迅接着陈述了一次,一位大银行家来到厦门。 林文庆国学研究院经费只应增加、不能减少的理(当时厦门大学校长)为了攀附银行家,设宴由,与会教授纷纷点头。 林文庆只好收回削招待,并...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和林文庆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两党的矛盾从学术领域扩大到了管理层面,一场风暴开始了。 1927年1月15日下午,鲁迅先生带着三名国家科学院的学生离开厦门,前往中山大学任教。因为这三名学生很欣赏鲁迅,所以他们和他一起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
一九二六年,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去教书。厦门大学的校长林文庆是一个英国藉的中国人,思想封建,又崇拜外国人,颇有点奴才气味。他表面上对鲁迅先生很客气,请鲁迅先生兼做研究工作,决定增加大学里国学院的经费,要好好地振作一番,实际目的则是提倡复古运动,发扬封建思想。后来看到国学院认真地在整理祖国文化遗产,和...
1926年,鲁迅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不过,到厦大任教不代表就喜欢厦大。 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讽刺地形容厦门大学: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芜的海边上。 当然,鲁迅只在厦大待了四个月就辞职走人了,最主要的原因还得从他与当时的厦大校长林文庆的一番恩怨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