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1—6月间,蒋介石、杨虎城之间又有过多番博弈,最终杨虎城在蒋的压迫下辞职出洋。既往研究多集中于军事善后阶段,并强调杨虎城领导“三位一体”与国民政府对抗以及留在国内监督政府抗日的一面,史料上则较依赖杨虎城亲友或部属的回忆,因而对国民政府方面以及双方的博弈探讨有限。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利用台北“国史...
1937年10月29日,杨虎城将军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一听到杨虎城将军回国的消息,阴险狡诈的蒋介石立刻让他的走狗戴笠去南昌把杨将军软禁了起来。当时,仍然有许多人劝他,让他不要相信蒋介石,毕竟蒋介石历来是一个背信弃义,爱记私仇的阴险之人,可杨将军却坦坦荡荡的向劝说他的人表示:“我回来心地坦白,只为抗战...
一日,蒋介石密训高级将领,杨虎城归来对李志刚言:“委员长今言与常异,先安内以攘外。望知非不抗,需团结灭共再抗日。终归安内,提攘外因日寇紧逼,却不敢明言抗日。”对于蒋介石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内战方针,杨虎城表示:“不可随蒋介石盲目送死,若他固执己见,我们只能按自己的路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
1928年1月,时任国民军第10军军长的杨虎城为了部队的前途,决定前往南京见蒋介石,要其解决自己部队的粮饷问题。杨虎城到了南京后,才知道蒋介石此时已经去了徐州组织二次北伐,根本无暇顾及当时实力还很有限的杨虎城。迟迟见不到蒋介石面的杨虎城认为这是蒋介石不想收编自己的部队,但不久之后却又突然接到了来自蒋介石的...
军事善后期间,杨虎城与中共和东北军坚持“三位一体”,以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同国民政府抗衡,并积极联络各地方势力。但地方势力大多仅限于声援,陕甘方面仍需独自面对中央军。其间杨虎城是蒋介石、何应钦等人要处心积虑应对的,也积累了不少怨恨。1月10日,陈布雷“承命拟致杨虎城函稿”,“深恐谆谆之劝,不易动其心也”...
国民政府对地方势力的顾忌也是导致对杨虎城恶感增加的原因之一。蒋介石对杨虎城失去耐心,开始考虑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来对付他。随着中央军进入西安,对杨虎城的处置问题成为了焦点。杨虎城希望保持“三位一体”,但蒋介石却有“去杨”的想法,并试图分化他与中共和东北军的关系。杨虎城意识到了蒋介石的意图,开始考虑出国。...
【西安事变83周年】杨虎城与蒋介石矛盾积累就比较深了。杨虎城与蒋介石的关系是从1929年开始的,两者之间经历了一个由不识到合作,合作中矛盾凸显,激化到最后决裂的过程,蒋、杨间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这个过程大约持续有六年的时间。蒋介石与杨虎城矛盾首先...
这天凌晨,在西安近郊的临潼华清池,随着几声枪响,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和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联合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以“兵谏”方式将前来督战的蒋介石拘押。这场震动中外的事件,最终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蒋介石在事变前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合影,也成为了三人关系的最后见证。
蒋介石,这位以家族为基础的军事强权,竟被张学良与杨虎城这两个昔日的合作伙伴活捉。事情的背后,是无数历史的节点交织,其中蕴藏着重重的政治博弈与深邃的人性考量。看,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微妙关系如同交错的丝线,几乎看不出它们间的分隔。左边是张学良,代表着东北的军事力量;右边则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领袖。中央...
从某种意义上看,华山之行是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缘分的拐点。可以说,他们如同三支箭,原本可以同心协力,迎击当时凶猛的日本侵略者,但却因蒋介石的军事意图导致了团结的破裂。张学良面对蒋介石的逼迫,终于在内心的深处做出了选择。有个说法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然而在这个时候,他们所失去的却是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