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阿炳的演奏技艺最好,杨荫浏又向阿炳学习弹奏琵琶和三弦。可是他的父亲不喜欢阿炳,认为他没有礼貌,处事随便,不如颖泉“老成可靠”,一年后,便由亲戚介绍到近代著名昆曲曲师、设于原无锡公花园中的“天韵社”社长吴畹卿(1847-1926)先生那里学...
一开始人们并不同情他,觉得他沦落到今天的地步,都是咎由自取,所以阿炳的卖艺生存之路充满艰辛凄凉。 1933年,族人看到已经三十岁的瞎子阿炳,虽然能够勉强活着,但双目失明生活实在太多艰难不便,便撮合了一个叫董彩娣的苦命寡妇,和他一起生活,相互照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在无锡的烧杀淫掠,使...
在中国,阿炳的《二泉映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罕为人知的是,当初挖掘并抢救阿炳录音,使其作品流传后世的正是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音乐学界一代宗师的杨荫浏。考察与采录民间音乐作品是其诸多贡献中的冰山一角。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创始人之一,杨荫浏饱谙经...
在音乐的漫长历史中,有些旋律能够穿越时空,触动无数心灵,而《二泉映月》正是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二胡名曲。2024年11月10日,杨荫浏,这位来自无锡的音乐大师迎来了他125岁的诞辰。虽然大多数人或许只记得阿炳的名字,但若没有杨荫浏对这首曲子的挖掘与研究,如今的《二泉映月》可能已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杨荫浏的无锡岁月里,吴畹卿是一位学院派的严师,而阿炳则是一位出身草根的民间老师。对于两人的关系,用杨荫浏自己的话来说是“亦师亦友”,阿炳亦将杨荫济视为自己的知音。 1946年,无锡道教艺人应戏曲票友名家红豆馆主之邀,拟赴沪演出“十番锣鼓”与“十番鼓”,并以“天韵社古乐梵音组”的名义录制唱片,行...
1950年8月,得知阿炳患病日重的消息,杨先生带着刚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部里唯一的进口钢丝录音机奔赴无锡,录制了宝贵的阿炳的音乐。令人万分痛心的是,1950年12月阿炳因病去世,终年57岁,这份迟来而及时的抢救留下了中国民乐中的千古绝唱。 三、杨荫浏的学术成就:中国音乐学的奠基人 ...
黎松寿: 倒带的时候,杨荫浏就说:“阿炳可以听听了。”阿炳说:“真的啊!”杨荫浏先生说:“真的!” 曹安和: 录音的效果不是很好,但是也还可以。 黎松寿: 音乐一放出来,阿柄就激动地瞪大了瞎眼,去台上摸那只录音机器,抱牢那只机器他说:“催弟!催弟!这是我的声音啊!哎呀!杨先生这里面好像有仙气啊!有...
“阿炳?不知道是谁。” “他是一个传奇,一位瞎子二胡手,被誉为‘乐圣’。” 文章图片1 “哦?真的那么神奇?” “神奇?不如说是坎坷。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 “那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乐圣呢?” “听我给你说个故事...” 1 1893年,阿炳襁褓中诞生,就注定了他会走上一条充满坎坷的人生之路。他的父...
在无锡,有一位名叫华彦钧,被人熟知的盲人二胡演奏家,他的艺名是“瞎子阿炳”。他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坎坷,3岁时失去了母亲,8岁时便随父亲在雷尊殿成为小道士。在那里,他开始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接触并掌握了鼓、笛、二胡、琵琶等多种道教乐器。他的音乐才华在很早便崭露头角,12岁时已能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