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层能够赋予纳米颗粒源细胞本生固有的功能和性质,且不同类型细胞的杂化膜可以涂覆到纳米颗粒表面,赋予纳米颗粒多功能。受此启发,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武利课题组在前期工作 (Biomaterials, 2017, 143, 29)的基础上,将红细胞(RBC)膜与乳腺癌细胞(MCF-7)膜融合,制备了红细胞-癌细胞杂化膜包衣的黑色素纳米粒子...
近来,杨武利教授课题组与药学院庞志清副研究员、肿瘤医院王胜博士合作,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惊奇,他们从墨鱼汁中提取出天然的黑色素纳米颗粒,并在前期工作 (Biomaterials, 2016, 92, 13 & 2017, 143, 130) 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仿生技术,制备出红细胞膜伪装的黑色素纳米粒子(Melanin@RBC)用于肿瘤的增强光热治疗(如图1所示...
简而言之,缺乏一种系统性的光敏剂分子结构的通用设计原理以指导高效光焦亡的发生。 鉴于此,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朱亮亮教授和杨武利教授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烧伤整复外科朱世辉教授等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光焦亡光敏剂分子结构的通用设计...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武利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利用光热效应释放一氧化氮(NO)气体分子用于耐药型肿瘤治疗的新策略。通过将具有良好光热效果的纳米载体和热敏感的NO供体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NO纳米发生器,实现了近红外光照射下精准可控的NO释放,再结合靶向分子,该纳米平台可有效靶向肿瘤部位同时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从...
杨武利教授课题组与药学院沈顺博士、沙先谊副教授合作,近来在磁性纳米粒子的光热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继在Biomaterials (2015, 39, 67; 2016, 92, 13),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5, 7, 15876), Part. Part. Syst. Charact. (2016, 33, 332)和Adv. Healthcare Mater. (2017, DOI: ...
最近,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武利教授课题组在这一方面实现了突破:通过对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的形貌进行设计调控,制备了一种具有极强光热效果的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研究发现改变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用量,可依次得到球形、半球状突起和覆盆子状的复合纳米...
最近,杨武利教授课题组利用介孔硅球将光热试剂与光动力试剂结合起来,并通过连接靶向分子三苯基膦,发展出具有线粒体靶向的复合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的光疗,该工作发表在Small上,并成为该杂志七月份的Top 10热点文章(http://www.materialsviewschina.com/2016/08/22397/)。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证明线粒体靶向的应用成功...
杨武利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血小板膜包衣的磁性纳米粒子诱导铁死亡联合PD-1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新策略,并对血小板膜包衣的磁性纳米粒子诱导铁死亡及铁死亡增强免疫反应的通路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血小板膜包衣的磁性纳米粒子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复极化的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
受此启发,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武利课题组在前期工作 (Biomaterials, 2017, 143, 29)的基础上,将红细胞(RBC)膜与乳腺癌细胞(MCF-7)膜融合,制备了红细胞-癌细胞杂化膜包衣的黑色素纳米粒子(Melanin@RBC-M),进一步增强肿瘤的光热治疗(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