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广东举人康有为发动1300余名举子在松筠庵及对门的河南会馆签名于万言书,反对割地赔款,要求变法强国。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杨椒山祠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分为庵祠和谏草堂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234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34平方米。整体建筑为清...
杨椒山祠(松筠庵)杨椒山祠(松筠庵),位于西城区达智桥胡同12号。是明嘉靖时期进士、忠烈之士杨继盛的故居。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弹劾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严嵩,历数了他的五奸十大罪,后被严嵩诬陷,投入刑部大狱,受尽酷刑,迫 - 张阳阳^走遍北
杨椒山祠(松筠庵) 核心提示:杨椒山祠原为明嘉靖时期“直谏诸臣之首”杨继盛的住宅,清乾隆时期改为祠堂;道光二十七年(1847)建“谏草堂”“谏草亭”,从此祠寺合一,逐渐成为清末士大夫集会议论时政的场所。1895 年,康有为等发动 1300 余名举子在此及对面的河南会馆签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 杨椒山祠(松筠庵)...
旧事西城:杨椒山祠(松筠庵) 杨椒山祠(松筠庵)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椒山祠(松筠庵)位于宣武门外达智桥12号、校场口三条2号,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时,冒死弹劾权相严嵩的杨椒山(继盛)的住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改为杨椒山祠。杨椒山两次批评时政的草稿刻石均嵌于祠内的谏草亭...
📍宣武门外大街达智桥胡同12号,这里隐藏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杨椒山祠。原本是松筠庵,这是杨椒山在北京的故居。杨椒山,原名杨继盛,号椒山(1516-1555),是河北容城人,明朝嘉靖年间的忠臣。面对权臣严嵩的祸国殃民行径,他不畏权贵,上书《请诛贼臣书》,历数严嵩十大罪状。最终在明嘉靖三十四年被严嵩处死,年仅40岁...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刑部官员得知松筠庵为杨椒山故居后,将其堂屋辟为祠堂,取名“景贤堂”,用作供奉祭祀。景贤堂门额悬挂着“杨椒山先生故居”牌匾,室内有杨椒山塑像,神像两厢有楹联:“不与炎黄同一辈;独留青白永千年”。可见,当时对杨椒山的评价很高。后殿匾额镌刻的是“正气锄奸”,那正是杨椒山一生壮举的...
为杨椒山平反,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命其一子为官。杨椒山祠也称为“松筠庵”,乃杨椒山入住达智桥胡同12号后,为自己的小宅所书名号,“松筠”蕴意松柏之风,青竹之节,“庵”乃小草屋之意。“松筠庵”三字恰如其分的述说了杨椒山做人的松柏之气、青竹之骨和在草屋的艰辛人生。
所以,杨椒山祠不但是宣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它也和戊戌变法有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之前,李鸿章从马关发回条约的内文,结果很快泄露出去,当即就有住在宣南地区的举子、官员上书,要求清政府不要签订这个条约。其中有一次的聚集活动就发生在松筠庵,就是“公车上书”。当时在北京应试的...
杨椒山因气节高尚受到后人景仰,死后这里就变成了祭祀他的祠堂,杨椒山祠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作“松筠庵”。松筠庵清朝时已经是很多文人士大夫的聚会场所,这里是宣南文化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地方。 宣南为什么会成为北京一个大型文化社区?杨早老师解释,这主要因为科举制度。清朝的时候官府对进京赶考的举子补贴比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