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先生的《积微翁回忆录》,早在1986年就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准备重版)。该回忆录体裁不类一般的回忆录,更像是日记的摘抄。出版之时,有些似乎不便刊出之处,出版社想要删掉一些。《杨树达文集》编委会主编杨伯峻先生为此与出版社反复磋商(《积微翁回忆录...
杨逢彬|从《积微居回忆录》到《杨树达日记》 《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一九五四)》,杨树达 著 / 杨柳岸 整理,中华书局,2021年10月版,48.00元 杨树达标准照,摄于1952年 先祖杨树达先生自1920年8月底到北京之后开始第二次记日记(1905年至1911年留学日本期间写有英汉对照日记数册),直到1956年初逝世于长沙岳麓山下...
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及杨逢彬老师的《论语新注新译》是三代人关于《论语》的重要著作。这三本书不仅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传承与创新,也可以视为近代以来《论语》研究的三座里程碑。 杨树达先生治学门径沿...
事实上,一旦摊开《积微翁回忆录》和《杨树达日记》对读,我们很难不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别。杨逢彬先生《从<积微翁回忆录>到<杨树达日记>》(上海书评,2021年12月23日)已大致指出二者的差异,不过杨先生一文主要从两书出版的先后看待文本差异。如果回到杨树达创作《回忆录》的历史现场,则应当更为重视“从《杨...
杨氏家族研究《论语》,现在已经到第四代了,杨逢彬先生的儿子杨柳岸先生也早已经加入这个行列。诚然,杨逢彬先生的《论语新注新译》繁简体版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有不少改进,更好了,可惜的是,杨逢彬先生的书也有不少小毛病。或读书不全面,今人的不少注本他估计没看,所以一开篇就错了,解释“子曰”的时候还...
本书作者杨逢彬,是国学大师杨树达先生的嫡孙。其中主要记叙了杨树达先生的学术与交游和他去世之后杨家的历史遭遇,如文史名家杨伯峻和翻译名家杨德豫以及杨树达先生遗稿整理和日记的下落,杨家与叶德辉、徐复观、董同龢等名家学者的交往逸事等。另有多幅历史照片,可以作为了解杨树达先生及其家庭的珍贵文献。家史可以反映一个时代...
杨逢彬 我父亲的堂姐,我称为“九姑”的杨德庄女士曾告诉我,杨家的事情,足以写好几部《家》《春》《秋》。此言不虚。有一位表姑——多伦路的左联纪念馆有她的照片——就曾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武汉工人运动的长篇小说《不尽长江滚滚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祖父的《积微翁回忆录》也...
《杨树达文集》编委会主编杨伯峻先生为此与出版社反复磋商(《积微翁回忆录》为《杨树达文集》之十七)。他当然希望少删,最后出版社基本接受了杨伯峻先生的意见,只删去一点点。经此来来往往,删去的内容,便风闻于学术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学习,小同乡李敏辞兄当时跟裘锡圭先生当访问学者,带我去见裘先生,裘...
杨树达之侄杨伯峻称,中国书店工作人员为于铭。杨树达之孙杨逢彬依稀记得,写介绍信的其中一位学者是马宗霍。杨逢彬说,当时祖母住一楼,杨树达遗稿存于二楼楼梯口左侧储藏室,祖母恹卧病榻,只能任由于铭和其雇佣的一位民工上楼搜罗遗稿。不久之后,于铭将搜罗的遗稿列一清单,让祖母过目并签字,祖母未曾细看就签字...
《杨树达文集》编委会主编杨伯峻先生为此与出版社反复磋商(《积微翁回忆录》为《杨树达文集》之十七)。他当然希望少删,最后出版社基本接受了杨伯峻先生的意见,只删去一点点。经此来来往往,删去的内容,便风闻于学术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学习,小同乡李敏辞兄当时跟裘锡圭先生当访问学者,带我去见裘先生,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