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掌握他们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局限性)杨朔:艺术特色;1)、对火红年代和普通劳动者的赞颂。如《香山红叶》中的老向导、《荔枝蜜》里的老梁、《茶花赋
杨朔散文除了以诗为“神”的特点之外,还突出表现出“通讯化”、“小说化”的特点。虽然他的散文存在着把表现“自我”置换成表现“普通劳动者”的历史局限,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当时众多散文媚上媚俗盛行的情况下,他能以精湛的构思、典雅的格调而“一枝独秀”,无疑已是“荒漠中的一片绿洲”。 秦牧与杨朔享有“北...
总的来说,杨朔的散文清新、明丽、深沉而富有诗意;刘白羽的散文广阔、豪迈、华美而饱含激情;秦牧的散文则丰富博达,渗透着知识性与趣味性。
【答案】:杨朔散文是“诗化”的散文,他说“一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好的诗”“拿散文当诗写”,短小精悍,情意盎然,情感成分浓,追求意境。刘白羽有“战士思想哲学”,从生活中截取生活激流,提炼出壮美的生活意境。其散文将诗的激情与人生哲理的结合,生活的美感与革命豪情统一,是“激流涌进之美”...
刘白羽的散文则追求现代审美和个人情感表达,以及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文章富有文化底蕴,既有现实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又有全球化背景下独立、深刻的人性观察,例如《夏夜中的湖》、《文艺复兴小品》等。 总之,杨朔、秦牧和刘白羽都有着独特的散文风格和思想内涵。他们每个人都运用不同角度和视角探究人生的意义、家国情...
杨朔散文 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作出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注:杨朔(1913-1968),山东篷莱人。3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小说。抗日战争...
解析 答:杨朔是把散文当诗一样写,重意境。秦牧的散文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重知识性。刘白羽的散文把革命激情熔铸到自然美景的描写中,重激情。除个人各自表现出的不足外,三人共同的不足是缺乏对现实的直面,主体性力量不足,此类散文容易变成时代的美饰。
杨朔秦牧刘白羽老泰山作品风格语言美雪浪花生活画面阳刚之美写景状物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涌现出许多风格鲜明的散文作家,其中杨朔,刘白羽,秦牧的刨作尤其引人注目.他们的作品风格独异,各具特色,为我国建国后散文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仅对他们作品的风格作些解释.赵秀芬金玉霞绥化学院学报...
杨朔、刘白羽、秦牧三位作家的散文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以下是对他们散文写作异同的举例说明: 相同点 三位作家的散文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在散文创作中,都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感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 杨朔《雪浪花》(1961)、刘白羽《长江三日》(1961)、秦牧《花城》(1962.2) 在六十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空前繁荣,散文几乎成为狭义的抒情散文的一统天下,大量的意境隽永、文体优美的抒情散文涌现出来,以“寻求意境”为核心的诗化现象,构成六十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