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故居位于豆腐池胡同15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小型民居建筑。1918年杨昌济(怀忠)被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此,当时为豆腐池9号,大门上挂“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此院是一座不太规则的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12米。如意大门一间在院子西南侧,硬山顶合瓦皮条脊。一...
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1920年1月17日),号怀中,字华生,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女儿杨开慧为毛泽东第一位妻子。自幼喜读程朱之学,七岁入学进馆发蒙,启蒙老师是他父亲杨书祥,1898年就读于岳麓书院,1903年考取官费留日,入弘文学院速成示范科,后转普通科,结业后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9年...
杨昌济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初期就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临终前,他对学生们说了遗言:“救国,只有靠两人”,他说的这两人,就是“湘江三友”中的毛泽东和蔡和森。为什么杨昌济会这么说呢?理由有两个:杨昌济的治学精神和教学实力,他慧眼识珠。杨昌济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在教育学和哲学上,有较高的造诣。他把自己长期...
杨昌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秀才,他外祖父的家族同样是耕读世家,所以他从小就具有一种中国传统士大夫——以教育造福桑梓、惠及众生——特殊精神气质。杨昌济从小受家人影响极大,而在所有家人中,对杨昌济影响最大的,当属他的父亲杨书祥。杨书祥,字书樵,“廉直温厚”,但“积学不第”为...
1903年至1912年,杨昌济先后日本、英国留学。虽然身在国外,但他始终不忘关注国内的革命事业。此外,回国前,他还前往德国、瑞士游览考察了一番,留意各国政治、教育、司法等。1913年,杨昌济回到湖南,岳麓书院旧址已改办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受该校聘请,杨昌济出任文科教授一职,教授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此外,...
杨昌济在信中郑重其事地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究竟是什么样的慧眼,让这位饱学之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惦记着向好友推荐这两位青年才俊?一、杨昌济与湘江三友的渊源 世人都说名师出高徒,可名师与高徒的相遇,往往也是一段佳话。1915年的湖南省立第一...
只可惜,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逝世,年仅五十岁。不过,1919年12月,即杨昌济病重住院期间,还向友人推荐两名青年才俊,直言:以后中国的希望就托付于他们二人。这两名青年才俊中的其中一人就是毛泽东同志,另一位姓蔡……图|著名教育家杨昌济 一、杨昌济的教育理念 1871年,杨昌济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乡板仓...
1920年,杨昌济逝世前,特致信章士钊:想救国,就要保护好毛泽东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教育家,他的学生中走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他是杨昌济,一位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教授。1920年,杨昌济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身患重病的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一个深夜,他强撑病体,颤抖着手写下了一封信,...
杨昌济 事实证明,杨昌济的眼光非常独到,毛主席后来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成为开国领袖。杨昌济也真的做到了一生的志向——“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昌济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是书生门第家庭。 他的高、曾祖父都是“太学生”。在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作“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