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一开始很不理解杨振宁为何要违反国际惯例,也有些吃惊,不过出于两人友谊的关系,后来李政道还是同意了,只是在第二篇论文发表前,李政道说服了杨振宁,还是按照国际惯例来。这次两人合作虽然是圆满结束,可无形中也让李政道心头的那根刺更大了。说起来在论文署名问题上,杨振宁一开始其实是打算让李政道的名字排在前...
有了李政道的加入,杨振宁如虎添翼,仅在1951年秋天,他们就一起合作发表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这么快就出成绩,由此可见,李政道和杨振宁,确实是科学事业上的最佳拍档。然而,因为论文署名问题,李政道和杨振宁却开始有了分歧。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的两篇论文,第一篇《凝聚理论》的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伊...
2016年11月,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2018年,李政道受聘为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1956年,他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他的研究工作对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北京大学官...
其实杨振宁的“保留意见”,还和李政道有关,因为当时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而理由是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不止粒子对撞机,甚至在整个科学发展,双方都持有不同意见:杨振宁主张搞应用科学,而李政道则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杨振宁称这是“丧权辱国”。甚至,...
1957年,有一张杨振宁、杜致礼和李政道、秦惠君的合影呢!就在这一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发现了《宇称不守恒》,一块儿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俩可高兴啦,在去参加颁奖之前,杨振宁夫妇和李政道夫妇就在斯德哥尔摩拍下了这张照片,用来作纪念呀。抗战结束以后呢,国民政府看到原子弹那巨大的威力,心里就琢磨着自己也...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一起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二人因此成为无数中国学子心中的偶像。 遗憾的是,几年后二人决裂了。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还时不时相互指责攻击对方。没有人能够调解他俩之间的矛盾,包括科学大腕、政治大腕。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他俩...
1952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合作,他们合写了两篇论文,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论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论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人曾一起合作多年 按国际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当按合作者姓氏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来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在...
李政道出于某些原因开始强调自己在宇称不守恒理论中的主要作用。1962年,两位科学家正式分道扬镳,并在分手时达成了君子协议,即今后不再争论谁先提出该理论的问题。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是西南大学数学系的主任。1948年本可以走的,但他选择留下。李政道因抗日战争而未能完成高中和大学的学业,他之所以能赴美留学...
当李政道指责杨振宁不是费米的学生时,杨振宁作出了回应。二湘没有贴出杨振宁的回应,我在这里贴出:二人是因争论宇称不守恒的功劳决裂,之后一些无关紧要问题的争论则是出于表达对方品质存在问题。关于杨振宁是不是费米的学生,我可以提供两条信息。一个是在1999年杨振宁的退休学术讨论会晚宴上,弗里曼·戴森(戴森球...
但杨振玉在明报月刊郑重发表《一九七二年我父亲杨武之会见李政道之真相》否定李的说法。李只好请出”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外事局领导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外事部门的负责人,也是当时主持我们回来具体接待工作的朱永行先生“作证,驳斥杨振玉的说法。 杨振玉还特别提到:“我的大哥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一九五七年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