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慕琦于同年8月28日大胆发表一份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希望"香港市民有更多责任去管理自己的事务"。同年,杨慕琦开始对方案向市民进行咨询,并于同年10月正式推出建议书,史称"杨慕琦计划"。 杨慕琦主张政制改革的主因,主要是为争取香港市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支持。 编辑本段 内容 杨慕琦计划当中建议香港应设立一个市议会,...
“杨慕琦计划”—— 一个提出给予本地华人更多政治参与权的改革方案正式宣告壽终正寝。 第22任港督葛量洪在新亚书院 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与公民意识的苏醒 “杨慕琦计划”虽然没有获得立即通过,它仍然对香港政制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葛量洪在他任期内逐渐改革立法局及其他政府部门,很多都是以“杨慕琦计划”的内容作为参考。他...
杨慕琦的计划建议香港设立一个新型的市议会,由30名议员组成,其中三分之二的席位将通过选举产生,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由指定任命。初期,市议会的主要职责可能涵盖消防、康乐设施、车辆管理以及市政服务等领域。随着未来发展,其权力可能进一步扩展,包括教育、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管理。为了适应这一...
由于香港周边地区的局势动荡,以及香港自身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杨慕琦计划”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再被推迟实施。直至1952年10月,港府正式宣布放弃这一计划。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香港的政治制度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革,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这段时期,香港社会在历史的动荡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但改革议题...
发布了头条文章:《“杨慕琦计划”猝死,香港民主进程中断的黑锅到处扔》 1985年3月,《皇室训令》修改了:第十二条,新增立法局选举;第十三条,立法局中止官守或委任议员的职务;第十四条,增加立法局议员增加民选议员;第十六条,规定了立法局官守议员的任期;第...
摘要 香港不是民主的橱窗.在港英统治时期以杨慕琦为代表的开明殖民地官员虽然努力尝试在香港推行代议制民主政治,但结果都不了了之.民主从来不是香港繁荣的招牌.香港是工商业都会,其成功在于建立了良好的法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并始终把拼经济作为社会的首要任务.回归后,香港死磕政治,如果继续在政治这条路...
杨慕琦计划在初始阶段看似简单易行,但其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关键问题在于市议会内部对于自身职能的定义并未达成统一,这使得该计划的实施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尽管计划可能为华人社区带来一定的益处,但港府并没有得到华人社会的全面支持。1947年5月,杨慕琦任期结束,以61岁的高龄返回英国,然而他...
杨慕琦计划(英文:The Young Plan)是指1946年由当时香港总督杨慕琦提出对于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方案,惟最终并没有实现。1945年,香港日治时期结束,香港被英国接管。香港重光半年以后,香港总督杨慕琦在1946年5月1日重新复任,结束了临时军法管治。由于在二战结束前,伦敦当局承诺于战后容许其殖民地拥有高度...
杨慕琦计划(英文:The Young Plan)是指1946年由当时香港总督杨慕琦提出对于香港政治制度改革方案,惟最终并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