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士大夫们的庸碌,或畏畏缩缩,或明哲保身,才让杨嗣昌的才能得以显现。而杨嗣昌为的确为大明的奋斗过,但他失败了。杨嗣昌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一样提出一个全面的策略。所以郑廉在《豫变纪略》中说:杨嗣昌无功而明室之亡兆,孙传庭战死而明室之亡决矣。杨嗣昌死后,遭到了士大夫们的唾骂,谤满天下...
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杨嗣昌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崇祯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不久后,杨鹤去世于袁州,杨嗣昌回家丁忧,一年后又遭继母丁氏之丧。这时,关外满清入塞大掠,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帝决定起复杨嗣昌,遂于...
杨嗣昌湖南武陵县人,三边总督杨鹤独子。万历三十八年杨嗣昌中进士,后历任户部福建司主事、江西司员外郎、新饷司郎中等职。在参与财政管理的过程中,杨嗣昌结合边事将自己的经历编为《地官集》,并收获了一个“小迷弟” – 信王朱由检。天启朝,为躲避阉党和东林的纷争,杨嗣昌称病返乡隐居。这种不结党的态度也更...
杨嗣昌简介杨嗣昌简介 杨嗣昌 (1588~1641) 明末大臣。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博涉文籍,多识先朝典制。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万历、天启两朝,历官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等。崇祯元年(1628),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守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今河北...
杨嗣昌是官二代出身,父亲是兵部右侍郎兼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在崇祯十年,49岁的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50岁入阁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一朝,被“始乱终弃”的大臣有很多,而杨嗣昌自始至终荣宠不衰,这对于一向翻脸无情的崇祯来说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即便是在张献忠杀襄王朱翊铭,身在前线的杨嗣昌闻此消息...
从这些履历来看,崇祯帝明显是把杨嗣昌当成主持军务的心腹文臣来培养的。而后者在任上也的确表现得精明干练,尤其在驾驭武将、掌控全局方面的能力,更是远在同僚之上。这时的大明天下处处漏风、危机四起,大明的大多数士大夫文臣们,只知坐谈心性,对筹集钱粮、调度兵甲、排军布阵等繁琐事务既不通晓,也不愿躬行。而...
杨嗣昌早年为官时就已经学会如何巧舌如簧,左右逢源,两边讨好。本想安生做官的他,却被东林清流所记恨,因为杨嗣昌一直不愿意加入东林清流,结果他果然成为了东林党的靶子。于是在他父亲杨鹤下狱时,东林党顺便对杨嗣昌落井下石,上疏告状,声称杨嗣昌下属犯事。面临危机的他,立即用他的伶牙俐齿去讨好皇帝,说遍杨氏...
这位杨嗣昌,就是民间盛传的杨阁老。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最后升至南京国子监博士。就是这么一个年少有为的人,日后将成为崇祯为数不多特别器重且信任的人。但也是这么一个人,用一张嘴毁了明朝。 01 巧舌如簧,上疏救父 杨嗣昌虽然大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会说话的人。
当时还只是王爷的崇祯在拜读了杨嗣昌的作品后,生出了一股惺惺相惜之感,觉得杨嗣昌是自己的神交知己,两人在很多对国家大事的见解上达成了一致。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两人确实是一对卧龙凤雏。另外,杨嗣昌和自己的父亲杨鹤都因为看不惯魏忠贤的所作所为而辞官归隐,这也更让崇祯坚信这对父子都是靠得住的人,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