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被广泛赞誉的七言律诗,被誉为“七律之冠”。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抒情诗,它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这首诗的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才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坚韧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深深热爱。
诗作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的大意是:秋风劲急,天高云阔,凄哀的猿鸣声不绝于耳。沙洲边江水清澈,到处都是洁白的沙粒,飞鸟在低回盘旋。无边无涯的落叶,萧瑟落下。无尽...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片混乱。时代的不幸,个人的多病,加上壮志未酬,使杜甫内心极为苦闷与忧愁。诗人带病登台,想借此排解心中挥之不去的苦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
《登高》创作于杜甫晚年,国家不幸战火纷飞,个人不幸穷困潦倒,这个时期的杜甫真是沉郁顿挫,整首诗犹如满纸哀音,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晚年杜甫在诗律方面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 清朝杨伦曾竭力赞美道:“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普通读者的话来说...
理解了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和诗词的意义与情感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格律,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一般的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因为通首对仗会让格律诗章法缺少变化,因此几乎没有诗人会把一首诗通篇对账,但是杜甫做到了,他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整首诗八...
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杜甫创作了四百j十余篇诗歌,占到其全部诗歌的七分之二,可以说。这是一个诗歌创作丰富的时期。《登高》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写,描写广夔州特定的地理环境。 夔州本是周代夔子国,后为楚国所有,秦、西汉为巴蜀郡。南北朝称巴州,唐高祖武德元年改为...
《登高》一诗围绕欲回家乡而不得的悲哀来写,意象鲜明,构思精巧,情感深沉,既体现了唐诗的气象,也创造性地将抒写客愁发挥到极致,是杜甫诗歌艺术性高度的标志。 小话诗词 杜甫的《登高》一诗,诗意萧瑟荒凉,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萧瑟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