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杜甫正居住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这首诗的具体历史背景如下: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游历四方,但仕途并不顺利。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辗转多地,历经战乱之苦。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投奔好友严武,虽然生活相对安定...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
《登高》是杜甫在公元759年秋天创作的。当时,杜甫因战乱流离失所,身处异乡,身世飘零,心情极度忧郁。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内容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秋日的景象,风急、天高、猿啸、鸟飞,...
创作背景: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期,登高远眺,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诗。(2分) (2)意境特点:诗歌通过对风、天、猿、渚、沙、鸟、木、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3分) (3)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2分) 四、作文题 (略...
登高创作背景:公元767年秋天,杜甫时在贵州。这是他56岁时写的。有一天,他独自登上了贵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俯瞰着萧瑟的秋江风光,引起了他生活经历的遗憾,渗透到他的悲伤中。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当地军阀利用时间互相争夺领土。杜甫进入严武幕府,依靠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不得...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登高》。倾诉了诗人年老、多病、流离、漂泊、孤独、寂寞、悲秋、感时、国恨家仇等多种复杂的感情,慷慨激昂、沉郁顿挫、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胡应麟在《诗薮》中赞此诗“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当为古今七言第一,...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登高之创作背景此诗作 14、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
《洗兵马》的创作背景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内外交困,战乱频仍,百姓疲惫不堪。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其中,节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通过黄河的奔腾和青海头的白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而...
4.杜甫的《洗兵马》(节选)与他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参考答案】 ①《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在秋天所作, 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 ②《洗 兵马》 (节选)是杜甫在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