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梓州写的诗: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 唐·杜甫 籍甚黄丞相,能名自颍川。 近看除刺史,还喜得吾贤。 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老思筇竹杖,冬要锦衾眠。 不作临岐恨,惟听举最先。 火云挥汗日,山驿醒心泉。 遇害陈公殒, 于今蜀道怜。 君行射洪县, 为我一潸然。 九日登梓州城 唐·杜甫 伊昔黄花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甫晚年对佛教产生了明显的兴趣。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与佛教有关的作品。51岁在梓州作有《谒文公上方》诗:“……甫也南北人,芜漫少耘锄。久遭诗
(2)由“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可知,两首诗都是诗人客居他乡之作,都能表达诗人漂泊羁旅、身心俱疲的离别思乡之情。不同点:杜甫诗诗作于宝应元年,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群盗尚纵横”叙...
杜甫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②家。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注)①本是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②著处:处处,到处。【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
杜甫曾在《去蜀》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即事》写于离蜀途中,请结合尾联内容,理解全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这就是我的家乡,山美水美的地方,它可能不如大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但是在涪江之畔,养育着百万家乡人民,也留下我小时成长的足迹。 它的名字叫做三台县,历史上叫做梓州,盛唐时期和成都齐名。 杜甫在这里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小练笔。你能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故事吗?请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并在小练笔中体现出诗人的情感。今天,又是阳光灿烂。杜甫在梓州已经住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的《绝句》创作背景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整个城市正处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处处充满了 - 予尔于20240124发
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绝句》是《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